農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億元,排名從全國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年均增長8.4%、高出全國4.4個百分點,云南實現了資源大省向農業大省的轉變。這是記者從8月24日召開的“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高原特色農業專場發布會上了解到的。種植生產,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9公斤。“云南糧食產量從2012年的1687.3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930.3萬噸,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李國林說,云南在全國糧食產銷平衡區中穩居第1位,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9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人均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
除了糧食之外,我省蔬菜產量達到2748.9萬噸,較2012年增加86.7%,近七成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40多個國家和地區。肉類總產量由2012年的349萬噸增加至2021年的487萬噸,供應量位居全國前列。
特色產業中,茶葉面積2021年達到740萬畝,實現“千億云茶”發展目標,有機茶園認證面積躍居全國首位;花卉面積和產值增速全球第一,2021年鮮切花產量162.2億枝,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水果產量由2012年的511萬噸增加至2021年的1200萬噸,年均增幅10%,柑橘、香蕉、葡萄、草莓、藍莓等果品實現全年時鮮供應;咖啡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占全國98%以上,天然橡膠、核桃、澳洲堅果、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全國第1位。
綠色轉型 認定“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1888個
在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中,全省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超過88%、80%和76%,全省綠色食品有效獲證產品數升至全國第7位,有機農產品有效認證數升至第2位,獲證市場主體數躍升第1位。2021年,全省綠色有機茶葉認證面積居全國第1位。認定“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1888個。高標準農田面積由2012年的不足300萬畝增加至2021年的接近3000萬畝。
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我省劃定水稻、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3795.12萬畝和糖料蔗、油菜、天然橡膠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929.27萬畝,建設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省級“一縣一業”示范縣30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18個,初步形成“功能區+產業集群+產業園+一縣一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大中小結合產業發展格局。
市場主體 全省農業企業達88837戶
過去十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由2012年的2543戶、15767戶增加到2021年的5221戶、66394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示范社分別由2012年的503戶、219戶增加至2021年1079戶、1075戶,農業市場主體實現數量和質量“雙提升”。
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實現數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帶動農戶就業增收顯著提升。2021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5221戶,比2012年的2562戶增加2659戶、增長104%,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達3643億元,比2012年的1296億元增加2347億元、增長181%,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101戶,比2012年的885戶增加1216戶、增長137%;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業人員76.16萬人,比2012年的41.43萬人增加34.73萬人、增長84%,促進農民增收571億元,比2012年的303億元增加268億元、增長88%。
李國林介紹,今年以來,截至7月底,全省農業企業達88837戶,較2021年底凈增13854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5680戶,較2021年底凈增459戶。
產品出口 多年來出口總額排名西部第一
“全省農產品出口額從2012年的20.4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3.2億美元,增長111.7%,多年來出口總額排名西部第一、全國前列。”省商務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翌介紹,云南具有較強優勢的水果、蔬菜、煙草、咖啡、茶葉、精油、花卉等大類重點農產品,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85%以上。
目前,我省已獲批6個國家農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評選認定10個省級農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13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省農產品出口企業達600多家。
農產品“走出去”之余,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不少涉農領域外資企業“走進來”。截至目前,全省引入涉農領域外資企業570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6.6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60%。目前,我省聚集了美國卓莓、澳大利亞科思達、英國愛寺恩、西班牙百銳藍等全球小漿果龍頭企業,聚集了荷蘭迪瑞特、荷蘭安祖花卉、荷蘭海盛花卉、荷蘭方德波爾格、澳大利亞林奇等全球知名花企。
此外,云南還鼓勵有條件的涉農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截至目前,我省批準設立涉農對外投資企業263家,實際對外投資11.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303%。
產品流通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100%
農產品流通環節,目前,全省已建冷庫6500余座,庫容約620余萬立方米,初步形成以蔬菜、水果、花卉生產基地為基礎,以區域性和綜合性冷鏈物流市場為依托,以大型冷鏈物流項目為支撐的冷鏈物流設施網絡。
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的構建中,在全省全面布局縣級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和行政村快遞網點,開展統倉共配,提高物流時效。目前,縣級物流集散網絡覆蓋率達95%,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100%,快遞服務進村覆蓋率達80.12%。
農產品流通設施的建設上,目前,全省共有較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134家,年成交量超7500萬噸,年成交總額超2200億元;全省共有城區及鄉鎮農貿市場2011個;一批大型知名連鎖品牌在云南省落地發展,全省連鎖便利門店增至3932家;咖啡、花卉、肉牛、橡膠、食用菌、茶葉、堅果、中藥材、食糖、天麻、三七等云南特色大宗商品國際現貨交易中心建設發展有序推進。
產品銷售 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13個
2021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58.24億元,較2016年增長497%。2015年至2021年,全省114個縣(市、區)列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截至目前,累計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13個,鄉鎮服務站1141個,村級服務網點7359個,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進一步暢通。
李翌表示,下一步,省商務廳將強化品牌建設促進價值提升,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多元化、品牌化、電商化水平,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加大對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自主品牌、原創品牌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網紅云品”和“高值小眾云品”,構建“省級公共品牌+區縣區域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的品牌體系。
產品加工 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300家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夏志敏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1萬億元,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提升至1.9:1。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300家,其中規上食品加工企業達1026家。
依托氣候、光照、水源、物種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厚植綠色發展基礎,精制茶、堅果(核桃)、咖啡、中藥材等產業優勢地位持續鞏固提升,全部規上食品企業銷售收入從2012年的65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697億元。
從重點產品看,精制茶產量由2012年的8.97萬噸增長到2021年的17.29萬噸、增長92.8%,乳制品產量由2012年的47.03萬噸增長到2021年的71.39萬噸、增長51.8%,成品糖產量由209.53萬噸增長到246.22萬噸、增長17.5%,飼料產量由206.57萬噸增長到610.2萬噸、增長195.4%。
下一步,省工信廳將支持以園中園、區中園方式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形成規模效應:通過內培外引,打造精深加工企業梯隊,壯大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群;聚焦攻關精制茶、果蔬、堅果(核桃)、咖啡、肉制品、乳制品、制糖、配制酒、中藥材等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延伸產業鏈。
科技支撐 建立10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點
過去十年,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有效支撐。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聚焦糧、花、茶、蔗、菜、果、油、薯等云南特色或優勢作物,做大做優生物種質資源、主要糧經飼農作物的育種、農業生物技術、農業環境資源、跨境農業等優勢學科群,形成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特色優勢學科和技術支撐體系。
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張躍彬說,近年來,省農科院在全省建立了10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點;篩選云粳37號、云茶1號、赤子之心等一批新品種,研究形成了低緯高原山地玉米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丘陵山地甘蔗機械化種植技術等,每年向全省推出十大新品種和十大新技術成果,進行重點推廣應用,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超過200個(項)。“目前,每年省農科院科技成果在全省應用面積已超過4000萬畝。”
農民增收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4197元
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特別是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797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其中高原特色農業直接貢獻率達50%。
李國林介紹,從產業發展對收入的貢獻看,以2021數據為例,云南農民從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為562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32元。近幾年來,西雙版納州茶農每年僅從茶葉一項人均純收入就達1.5萬元,有的家庭一個采茶季下來一家人就可以得到10多萬元的收入。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全國農民收入結構變化趨勢是,經營性收入占比逐步下降,工資性收入占比不斷提高,2015年,全國農民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了經營凈收入。而云南情況是,2021年末,全省農民經營凈收入仍高于工資性收入比重15個百分點。”李國林分析,從發展趨勢看,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仍將是云南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省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