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套利的形式具體有哪些?
期貨套利有三種形式:跨期、跨商品、跨市場。
1、跨期套利
所謂跨期套利就是建立同一期貨品種合約不同月份相同數量的交易,方向相反頭寸,最后通過套期保值或交割結束交易獲取利潤。最簡單的跨期套利就是買入近期期貨品種,賣出遠期期貨品種。
2、跨商品套利
買入一種商品期貨,同時賣出同一交割月份的另一種商品期貨,從而達到套利交易的目的。本交易要求:一、交割月份相同但品種不同的商品期貨合約交易。第二,交易的各種商品要有一定的相關性,或者具有可替代性,或者受同一供求變化因素的影響。
正是這種不一致性,才能導致各種商品期貨價差的變化,從而利用價差的變化進行套利交易。
3、跨市場套利
1月份在某個期貨市場買入(賣出)某個商品期貨合約同時在另一個市場賣出(買入)同類合約以便在有利時機對沖獲利了結。
跨品種套利的邏輯在于尋找不同品種但具有一定相關性的商品之間相對穩定的關系,以在價差或比價從偏離區域回到正常范圍時追逐價差波動的利潤。
衍生品全都是套利嗎?
一、衍生品要素
構成衍生品的要素有三個,分別是合約、利益相關方、價值決定者。
01一紙合約
衍生品是一紙合約或者協議。
比如期權就是一種選擇權合約,簽訂合約雙方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既然是合約,那就有違約的可能性。
只不過,標準的場內衍生品合約由第三方擔保,但這并不意味著協議雙方并不會違約。當違約收益更大時,傻子都知道怎么選擇。
所以,衍生品的風險很高,屬于高端玩家的投資品種。
02利益相關方
其次,它的利益相關方可以是兩方,也可以是多方。
一份協議的簽署人,可以是兩個人,也可以是兩個公司,還可以是兩個組織。
上述的“雙方”挺好理解,但怎么又出現了“多方”呢?因為它可以打包轉賣。
比如甲和乙簽署了一份協議,但因為甲亟需把資金撤出來,所以就把這份合約賣給了丙。
如果履約,有的合約與甲沒有關系,只發生在乙和丙之間,但有的依然與甲有關系。履約時,甲與丙進行交易,乙與甲交易。
這就形成了“多方”關系。
就像三角債,小明借給了紅太狼1000元錢,紅太狼又把這1000元借給了大頭爸爸。
紅太狼為啥要把借的錢再借出去呢?因為有利可圖,大頭爸爸給紅太狼的利息比紅太狼給小明的利息更高。
還錢時,大頭爸爸會把本息還給紅太狼,紅太狼再把應該付的本息還給小明。
因為它這種可傳導的特性,所以股神巴菲特才有了那句評語:“大規模殺傷性金融武器”。
03價值決定者
衍生品的價值并不取決于交易雙方,而是由基礎資產這個第三方決定。
比如股指期貨,一種通過猜股票指數漲跌賺錢的期貨衍生品,基礎資產是指數中所涵蓋的股票。
當股票指數中一籃子股票的平均價格上漲時,股指期貨的價值上升。反之,平均價格下跌時,價值下降。
股指期貨的價值由其所有的一籃子股票決定。買方說了不算,賣方也沒有話語權。
二、衍生品作用
存在即合理,雖然并不一定合法合規。
衍生品的作用有三個:風險管理、投機獲利、套利掙錢。
01風險管理
這是衍生品所具備的最大作用,也是它最應該有的作用。
它是怎么進行風險管理的呢?
比如有家公司想在未來買一桶油,但一方面,現在價格合適,可現在用不上,買了會增加運輸、倉儲成本;另一方面,又擔心現在不買,到時候價格會上漲。
這該怎么辦呢?真是愁壞了公司老總。好在有筑夢這個靈活的小腦瓜在,筑夢給老板出了一個主意:買期貨。
一份標準期貨合約會在協議里約定好在某年某日以什么價格買入多少數量的商品。
適合公司的期貨,既能以當前價格買入一桶油,還能在未來用到的時候提回公司倉庫。
走完這個流程后,公司就完成了風險管理。
02投機獲利
衍生品采用的是杠桿交易,少則10倍杠桿,多則上百倍杠桿。因此,這里是投機者的樂園。
1塊錢能博出上百元的收益,誰見了不愛呢?不過,得有本事才能愛。帶刺兒的玫瑰扎心,上杠桿的期貨扎腰包。
但話說回來,投機者在衍生品市場里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他們不僅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而且還成為了風險管理者轉移風險的承接者。
比如上面筑夢建議公司老總買期貨的那個例子,公司期貨的對手盤就很可能是這些投機者。
03套利掙錢
“套利”幾乎是所有投資品種都具備的作用了,誰讓它是個爛大街的好人呢?
套利原理很簡單,就是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市場賣出了不一樣的價格。于是,就從價格低的市場進貨,再到價格高的市場里出售。
衍生品也可以如此操作。
寫在最后
衍生品可以轉移風險,但無法消除風險,且該風險具備蝴蝶效應,參與各方越多,風險會越大。
衍生品是那只在亞馬遜河扇動一下翅膀,就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掀起一場風暴的“蝴蝶”。只不過,它屬于投資市場。
so,衍生品僅適合高端玩家,其他玩家過過眼癮就好了。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評論,并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