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7日訊(記者 徐川)國家外匯管理局今日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332億美元,較1月末下降513億美元,降幅為1.61%。同時,我國央行的黃金儲備進一步升至6592萬盎司,已連續4個月增加。
【資料圖】
往期數據顯示,此前一次外匯儲備規模環比下降是在2022年9月,降幅約259億美元,此后連續4個月重回上升趨勢,直至今年1月末的31845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指出,今年2月,受全球宏觀經濟數據、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預期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下跌。在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下,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下降。
匯率折算致使2月外儲下降
對于2月末外儲再現下降,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主要是因為全球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對2月外匯儲備規模構成擾動。
“美國最新公布的就業、經濟和通脹數據均超出預期,對美聯儲貨幣政策構成基本支撐,經濟數據表現則強勢進一步提升了美聯儲超預期加息概率。受到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的影響,美元指數上漲,美元走強,對全球金融市場資產價格走勢構成壓力,總體呈現出下跌趨勢。”陳靂進一步表示。
從匯率因素來看,美元指數于2月末上行至104.98一線,月內漲幅約2.82%。受此影響,多數非美貨幣幣值承壓,其中,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月內累計下跌超1800點。
在美元反彈的影響下,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副院長趙慶明分析說,“這種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中的1萬多億美元的非美元儲備資產折成美元,就會出現賬面上大約300多億美元的損失。”
從債券市場來看,趙慶明進一步表示,“隨著美國經濟數據表現較好,預期美聯儲加息的幅度和次數比之前要多,因此2月美國國債以及歐洲、日本等國債價格都出現了一定程度下跌,我國外匯儲備中大部分是債券,因此資產價格也會導致賬面縮水”。
黃金儲備連續4個月上升
對外匯儲備的其他分項上,今年2月央行黃金儲備升至6592萬盎司(約2050.34噸),環比增加80萬盎司(約24.88噸),自去年11月以來,已連續第4個月增持黃金。
陳靂認為,中國央行持續增加黃金儲備,一方面是因為在全球通脹長時間維持在相對高位的背景下,黃金作為抗通脹資產,具有較強的韌性;另一方面是因為黃金具有較強的避險屬性。
進入2023年,全球央行的購金需求有望延續去年以來的強勁反彈。世界黃金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央行購金需求連續第二年同比增長,凈購入量達1136噸,預計2023年各國央行將繼續對黃金持積極態度,并繼續凈買入黃金。
“增持黃金充分體現央行從市場化角度優化儲備資產結構的配置思路。”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此前表示,當前黃金具有較高配置價值,歐債潛在壓力將利多黃金;未來全球央行轉向寬松驅動實際利率回落也將對黃金形成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