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7日訊(編輯 周新旸)前不久的港股通調整有一個變化,互聯互通機制納入了港股上市的外國公司。
雖然首次獲得納入的外國公司并不算多,只有歐舒丹(00973.HK)、新秀麗(01910.HK)、金界控股(03918.HK)和兗煤澳大利亞(03668.HK)4家。但中金認為,其意義和影響深遠,也是互聯互通機制和資本市場開放的新階段。
以下是中金的研究觀點:
(資料圖片)
互聯互通機制的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自互聯互通機制2014年開通以來,南北向雙向覆蓋的標的數量和股票市值都陸續增加,南北向資金已分別累計流入約2.2萬億和1.9萬億人民幣至港股與A股市場,成為市場投資者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進程中,互聯互通機制也持續得到優化和完善,本次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是繼2014年底滬港通開通、2015年底深港通開通、2019年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2021年納入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2022年納入ETF產品等多項變革以來,互聯互通機制的又一次重要突破,進一步拓寬了中國居民配置港股市場的渠道。
中金認為本次滬深港通的雙向擴容和改革,不僅有利于豐富交易產品種類、擴大可投資范圍和提升交易活躍度,同時對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相互融合、加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均具有重要意義;
外國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內地投資者直接投資范圍,也是資本市場開放的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居民資產配置迎來拐點,居民配置海外資產的需求也不斷提高。這一背景下,在傳統QDII/RQDII的基礎上,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等機制使得國內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的渠道與選擇空間不斷拓寬。但上述方式或多或少存在包括額度限制、需要通過購買基金配置以及更加關注海外上市中國資產等問題,使得投資者始終不能通過簡單高效的方式投資于外國公司。
本次港股通納入外國公司則改變了這一現狀,使內地投資者首次可通過港股通直接投資外國公司,為內地投資者配置海外資產帶來了新的投資方向,打開了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篇章;
在現有中國資產+外國資本已經較為成熟的模式下,中國資本+外國資產的突破有助于資本賬戶進一步的雙向開放。
目前香港中資股(H股+紅籌股+中資民營股)已占據港股總市值的70%以上,香港已成為中資企業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再加上陸股通和QFII等機制,海外資金投資中國的“中國資產+外國資本”模式已日趨成熟。
相比之下,中國資金投資海外的“中國資本+外國資產”還處于發展初期。此次納入外國公司是該模式的重要一步,可納入港股通也或將成為外國公司選擇以香港作為上市地的重要驅動因素,尤其是那些業務主要在大中華區的跨國公司。
首先,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后可引入中資,與內地資本的流動性對接,有利于提升公司多維度融資能力。
其次,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快速拉近了內地投資者與外國公司的距離,不僅使外國公司走入了內地投資者的投資視野,也促進外國公司產品進入了內地居民的消費選擇,使得國內投資者分享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增長紅利。
最后,“中國資本+外國資產”模式的突破也將持續強化與深化中國與全球間的金融聯系,推進資本賬戶間的雙向往來;
香港作為對接中國與海外的連接點和第一站,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進一步被強化。
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相比,香港的最大優勢來自于背靠內地“大市場”所賦予的區位優勢與要素資源稟賦,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超級聯系人”。近年來,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有效提振了港股市場交投活躍度,為市場流動性注入新的活力。隨著外國公司納入港股通有望吸引更多海外公司赴港上市,疊加中概股回歸以及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等契機,港股市場的結構也有望進一步優化。
在這一基礎上,香港則更能夠發揮在資本市場上獨有的“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吸引更多包括南向資金在內的資金與優質公司到港沉淀,在港股市場形成優質公司和資金間的雙向正反饋,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