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10日訊(編輯 馬蘭)據德國媒體獲得的一份歐盟秘密文件稱,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正在走向黯淡的未來,企業困境比疫情之時尤甚。
在這份外泄的秘密文件中,歐盟詳細敘述能源危機如何影響歐盟的經濟發展,德國則被視為受沖擊最大的國家。而德國的汽車工業和化學工業則是整個歐盟內部受影響最大的兩個行業。
(資料圖片)
化工集團巴斯夫、汽車制造商寶馬、大眾等市場領軍企業不斷警告將遷移工廠,向中國或者美國搬遷和投資。
此外,德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如建筑、金屬、鋼鐵、造紙和電子行業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不萊梅和漢堡的鋼廠已經減產,造紙、金屬等工廠也屢次停工或安排更多調休。
媒體引述的這份報告直接點出,德國經濟未來的生存能力很差,正在逐漸靠近崩潰的邊緣。
毀滅性影響歐盟文件中對德國擺脫俄羅斯能源、開發新能源的努力并不看好。文件指出,盡管德國政府誓言在2030年將電力系統中的80%能源改為可再生能源,但價格高漲對德國的綠色轉型投資已經造成了毀滅性影響。
據其稱,價格趨勢迫使大約40%的德國公司推遲在綠色能源和數字化轉型上的投資,近四分之一的公司考慮將運營、生產等轉移到國外。
價格只是一方面的擾動因素,另一方面,歐盟還提示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正在進一步蠶食德國的發展空間。
由于歐盟決定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出口,歐盟本身就需要承擔比美國和中國等經濟體更大的發展風險。
而一些經濟大國最近提出的綠色能源補貼措施,也在對歐盟的綠色行業形成擠壓。與美國相比,歐盟對相關企業的補貼幅度相對較低,而中國則在太陽能行業享有成本優勢。
這樣一來,德國,或者歐盟想要在綠色領域出頭可謂是難上加難。更嚴峻的是,根據麥肯錫此前的一份調查,德國在2030年將面臨30吉瓦的電力短缺,這讓德國的工業發展變得更加艱難。
德式自救周四,德國經濟部表示將為工業提供數百億歐元,以支持其向綠色能源轉型。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就有資格獲得補貼。經濟部稱大型能源密集型企業、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都將從補貼中受益。
另一方面,德國為了挽救汽車業的投資信心,對歐盟的2035年禁售燃油車規定提出了反對票。德國要求歐盟同意合成汽油——以二氧化碳和可再生電力提取的氫氣所制成的燃料——的使用,這讓傳統內燃機仍可以在市場上獲得生存。
而這也保證了德國傳統汽車工業的存活,一方面德國得以保留數十年在傳統內燃機上的專業知識和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能讓數十萬個崗位繼續存在。
在燃油車禁售令上的“出爾反爾”,某一程度上也證實了歐盟對德國的判斷,加上德國此前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增長數據(環比收縮0.4%),不難推測出在經濟平穩運行的表征之下德國的疲態。
荷蘭國際集團(ING)也在分析中指出,雖然德國近月的生產和服務情緒有緩解,但經濟數據預示著收縮即將來臨,今年的任何反彈都將比預期的更為疲軟和短暫。
ING解釋,不掉下懸崖是一回事,然而實現強勁反彈則是另一回事。事實上,德國自2022年以來工業訂單一直走弱,消費者信心在歷史低位徘徊,加上緊縮的貨幣政策繼續發力……種種因素都指向德國將出現技術性衰退。
ING警告,今年第一季度德國極可能就出現技術性衰退。
而失去了“民族驕傲”的汽車工業及其它基礎工業的德國,將來要靠什么來觸底反彈,歐盟似乎也無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