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3月9日訊(記者 林堅)人數已經超過4000名!步入2023年,券商分析師群體正式邁入新的規模級別。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作為衡量賣方研究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今年券商分析師數量仍在持續攀升,并邁入新的規模級別。按照中證協官網人員登記情況,結合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3月8日,證券行業分析師人數已合計達到4013名,正式突破4000名大關。
圖為券商今年以來分析師數量情況一覽具體來看,證券業現有101家券商名下有分析師持證上崗,合計達到4013名,較年初凈增加了78名。其中,共有42家券商實現人員凈流入,22家實現凈流出。
(資料圖片)
截至3月8日,中金公司、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廣發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等11家券商分析師人數均在100名以上。其中,中金公司是業內目前唯一分析師超過200名的券商,達到了224名,中信證券與其差距并不算大,也有170名分析師。
不過,由于很多券商自家的統計口徑與中證協的公布數據口徑并不完全一致,往往券商投研團隊的實際人數更高,涵蓋機構銷售人員等重要角色。據記者了解,分析師人數目前最多的中金公司整體研究業務條線人員已超過500人,也是業內目前研究團隊人數配置最多的券商。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研究條線人員配置也超過了300名。
中金實際研究力量“500+”
除了11家分析師超百名的券商之外,國金證券、天風證券、國盛證券、浙商證券、中泰證券、東方證券、東吳證券、光大證券、華創證券、安信證券、銀河證券、華西證券、東北證券、開源證券、瑞銀證券、民生證券、國海證券等17家券商分析師人數也在50-100名區間內。其中,國金證券、天風證券、國盛證券、浙商證券等人數較為靠前,規模逐漸向百名靠攏。
整體來看,頭部券商分析師群體數量明顯占優,且出現了數量級別上的斷層,分析師僅有個位數的券商達到了30家,占券商總數量的近三成。大同證券、申港證券、長城國瑞證券、麥高證券(網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第一創業、九州證券、華林證券、宏信證券、銀泰證券、恒泰證券等券商分析師人數在業內排在末尾,而這其中,有的與公司輕研究的業務定位、戰略規劃有關。
圖為中證協披露的102家券商研究及機構銷售業務構成與增長率兩家券商或研究團隊“重組”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分析師人數增長的券商中,高盛高華證券、華金證券、華泰證券、德邦證券、東吳證券、財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聯儲證券、天風證券、東北證券、東莞證券、華創證券、華福證券、山西證券、中郵證券、長江證券、興業證券、浙商證券、中泰證券、東方財富證券、光大證券、財信證券、國融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等25家券商至少增加兩名分析師。
其中,華泰證券(+8名)、德邦證券(+8名)、華金證券(+8名)、國泰君安證券(+6名)、東吳證券(+6名)、財通證券(+6名)、聯儲證券(+5名)、天風證券(+4名)、華創證券(+4名)、東北證券(+4名)、華福證券(+4名)、東莞證券(+4名)等券商凈流入較為明顯。
人員流出方面,上海證券、川財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華鑫證券、信達證券、中信建投證券、方正證券、北京高華證券等券商今年以來至少減少兩名分析師。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坐標北京的兩家外資券商,淵源甚緊的北京高華證券與高盛高華證券,還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情況,北京高華證券分析師人數由年初的24名直接“清零”,而高盛高華證券則增至23名。
基于分析師人數的規模,有業界人士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內賣方的研究梯隊已經初步形成,頭部券商因規模人數占優,與人員規模并不占優的中小券商相比,逐漸拉開了距離,且在頭部券商梯隊內,又因研究實力高低,內部競爭也很激烈,例如“三中”。而聚焦非頭部券商,通過持續地招兵買馬,正有迎頭趕上的態勢,不少研究所因有知名分析師、所長坐鎮,實力不容小覷。
不再僅僅是賣方角色
分析師是研究業務的核心人物,但衡量研究業務強弱的標準并不單一,其它還包括研究水平、服務團隊建設等等維度。整體來看,根據中證協披露的2021年券商研究及機構銷售業務人員構成與增長率情況,機構銷售人員增長速度高于研究人員,這意味著,行業整體服務水平正在提升。
不難發現,服務水平的提升折射出賣方生態的變化。近年來,一眾券商試圖借助差異化路徑實現賣方研究的“異軍突起”,有的專精宏觀,有的專精策略,有的主打地方智庫、有的突出行研,還有的在特色領域加大挖掘。
記者觀察到,開源證券在北交所領域的研究正逐漸成為一個品牌標簽。北交所設立后,開源證券著力搭建北交所和新三板研究隊伍,設立了業內首家北交所研究中心,加大北交所及新三板掛牌公司的研究覆蓋力度。
浙商證券扎根產業研究,成為一大焦點,該券商研究重點布局“六大四新”十大領域,“六大”即大資產、大金融、大消費、大健康、大制造、大周期,“四新”則為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增專精特新;華創證券研究所也在行業方面另辟蹊徑。
華創證券亦是深耕產業,并開發出自己的亮點。該券商研究所非常注重研究主題策劃和產業鏈協同研究策劃,在疫情復蘇、地產基建、智能制造、新能源雙碳主題等領域,長期持續聯合總量和多行業協同發布研究報告,在線主題匯報等。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與行業的溝通中發現,不少券商也試圖破壁發展,力求實現“不再僅僅是賣方角色”的目標。以中金公司為例,記者注意到,該券商正在全方位打造公共政策研究品牌,其中金研究院已發布了 “2022 下半年展望 ”、“去金融化”、“元宇宙”、“物業行業觀察”、“大消費賽道研究(第三季)”等專題報告合集。此外,中金研究院聯合中金研究部推出《碳中和經濟學》,并以多語言版本在海外發行,提供了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視角。
招兵買馬正當時,注重投行協同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落地,證券行業迎來高質量發展機遇期,如今券商研究業務迎來了更多機遇與挑戰,人才的需求日漸旺盛,券商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團隊更加時不我待。
記者注意到,包括華福證券、浙商證券、方正證券、財通證券、華金證券、興業證券、渤海證券、國泰君安證券、長江證券、開源證券等數十家券商都緊抓一季度的招聘季,招兵買馬。
圖為長江證券3月2日發布的“機構銷售經理”的崗位描述
圖為華福證券招聘海報例如華金證券,人員配置格外突出。今年以來,西部證券固收首席羅云峰,華西證券電子研究員王海維、王臣復,信達證券醫藥首席周平,太平洋證券傳媒首席倪爽,方正證券電新首席張文臣等紛紛加盟華金證券。
記者留意到,華福證券研究所也處于快速擴張中。據記者了解,該券商今年年初僅有六十余人,目前規模已近百人。今年以來,已有汽車、醫藥、環保公用等多個團隊首席陸續加入,其中不乏新財富獲獎團隊核心成員。目前研究所招聘仍在快速進行中。
業內頗為關心的財通證券,繼蘇鋮、張一馳后,今年一季度也迎來了原興業證券研究員孫瑜、原中泰證券研究所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等。另一個“浙江雙雄”浙商證券,今年研究業務繼續前進。今年2月,浙商證券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被圈內稱作“計算機一姐”的劉雯蜀正式任職浙商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符合深耕產業的”標簽“。
聚焦招聘需求來看,與投行團隊的配合,成為一個招聘剛需。如興業證券在招聘經濟與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員時提到,“配合投行產業團隊合作開展TMT、高端制造、醫藥領域的境內外股權、境內外債權、資產證券化、新三板融資及一級股權投資等業務,提供研究支持。”
圖為興業證券職位描述此外,按照新證券法中明確要求,券商從事證券業務的人員應當品行良好,具備從事證券業務所需的專業能力,這意味著券商“納新”講究一個量質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