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25日訊(記者 高萍)數字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其本質就是人類通過大數據引導、實現資源的快速優化配置與再生。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金融業也應該積極開啟自身數字化創新轉型之路。產業數字金融即在傳統產業金融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今日在明珠灣金融峰會(2023)上,與會多位業內人士就產業數字金融、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發表了看法。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指出, 在消費互聯網市場空間逐漸飽和的局面下,產業互聯網已經成為未來數字經濟的重要發展方向。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在產業上的緊密結合,是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藍海,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創新應用。
(相關資料圖)
產業數字金融可為實體經濟帶來數萬億規模成本減負
產業金融在我國是以銀行業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專注于服務B端產業鏈企業的重要金融服務形式。黃奇帆把產業金融發展之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銀行對公業務為代表的產業金融1.0階段;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產業金融2.0階段;以產業數字金融為代表的全新的產業金融3.0階段。
無論是在1.0階段還是2.0階段,傳統產業金融服務都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痛點,缺乏技術手段賦能等。“信息不對稱導致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高,這是目前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根本原因。”黃奇帆稱。
黃奇帆指出,產業數字金融依托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實現了讓產業鏈上下游信息數據的全透明、全上鏈保真難篡改;資產情況的全穿透、實時追蹤一手數據可獲取;潛在風險的實時監控提前預警。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上的大規模應用,讓金融機構看得清、管得住資產,顯著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風險成本,未來有望如消費金融領域一樣,幫助眾多中小微企業獲得普惠金融服務,從而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題。
在黃奇帆看來,國家大力發展產業數字金融是系統性解決產業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是疫后恢復生產過程中“保產業鏈”“保市場主體”的有效手段。同時,產業數字金融的發展還有助于引導金融服務從主體信用轉向交易信用,助力實體經濟顯著降本增效,為實體經濟帶來數萬億人民幣規模的成本減負等。
針對如何大力發展好我國產業數字金融生態,黃奇帆建議政策鼓勵企業開展自身數字化基礎建設,例如可出臺相應的稅費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等;完善“沙盒監管”制度,特別是加強對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的創新支持。同時,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高自身金融資產數字化的占比。此外,出臺對應的科技創新扶持基金,支持從事產業數字金融相關科技的企業做大做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肩負著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使命,就數字金融在大灣區的發展,峰會上發布的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課題研究成果《粵港澳大灣區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挑戰與前景》報告提出了三個發展方向。即在推動普惠金融的基礎上支持科技創新,在發展消費金融的基礎上推動產業金融,以及在發展境內業務的基礎上擴展跨境互聯互通。
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規模及場景有限 建議推動機構抱團取暖
在產業數字金融下,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就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出3大特點、4大挑戰和5大建議。在屠光紹看來,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存在投入巨大,發展速度快、對業務模式和技術迭代要求高,交叉領域、對高級復合型人才需求高等特點。
這就給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帶來一定的挑戰。當前,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面臨四方面挑戰。屠光紹具體表示,一是對數字化轉型在認知和定位上不夠清晰;二是在數字化轉型的投入上面臨決策兩難;三是自身業務模式和規模、場景有限的制約;四是機構人才缺乏,形成馬太效應。
其中,中小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較窄,而且有的業務比較單一,不具備能力建設有規模效益的應用場景。體現在用戶規模有限、業務范圍有限、信息交互有限、場景輸出有限等實際問題。
對此,屠光紹建議,監管機構應建立行業統一的數據治理體系和標準以及數字化轉型的必要基礎設施平臺;要鼓勵和推動大型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公司向中小金融機構輸出低成本、好用的解決方案。
另外,推動中小型金融機構抱團取暖,通過聯盟與協作服務轉型;同時,突出中小金融機構圍繞服務小微實體和鄉村振興的目標,進行有特色的數字化轉型;此外,鼓勵地方政府推出針對中小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支持政策,如人才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