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對實體餐飲而言,可謂一波三折。光是在封控和堂食之間的反復橫跳,就扼住了許多餐飲企業命運的喉嚨。曾依靠著酸菜魚“狂飆”的九毛九(09922)也不例外,五年來首次出現了營收下滑的現象。
近日,九毛九發布盈利預警公告,預期2022年收入40.0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跌4.2%;股東應占盈利不低于4700萬元,同比下降約86.2%。
(相關資料圖)
除了業績,九毛九的股價也持續承壓。智通財經APP觀測到,自2023年1月初創下年內高位后,九毛九便一直處于震蕩下行之勢中。截至2月23日收市,公司股價較年內高位已下滑20%。
不過隨著疫情后的復蘇,消費回暖趨勢明確,九毛九能否重拾升勢,繼續“快樂吃魚”呢?
盈警發布,營收凈利雙雙下降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九毛九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創始人管毅宏先生在海南海口成立首家面館,2003?年面館業務拓展至廣州,2005?年廣州總部成立,正式使用“九毛九”為品牌名稱,2010?年在購物中心開設首批餐廳,九毛九隨即開啟擴張之路,北京、深圳、天津、南京等分公司相繼成立。目前公司已成為全國性的多品牌餐飲集團,主要經營中式餐飲連鎖,旗下擁有九毛九(西北菜)、太二(酸菜魚)、慫重慶火鍋廠(川味火鍋)、那未大叔是大廚(粵菜)、賴美麗烤魚(烤魚)等品牌。
截至?2022?年上半年,九毛九集團餐廳網絡已覆蓋中國?93?座城市以及海外?2?座城市,與?100?多家購物中心合作超過五年,除去已出售的?2?顆雞蛋煎餅,公司門店總數達?475?家。截至?2022?年?11?月?3?日,公司門店總數進一步增至?516?家。
一直以來,九毛九的業績表現都頗為亮眼。自2017年起,公司營收節節攀升。其中營收由2017年的14.69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41.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9.88%。與此同時,公司歸母凈利處于上行趨勢。2017-2021年,公司的歸母凈利分別為6686.1萬元、6964.8萬元、1.64億元、1.24億元及3.40億元。
不過進入2022年以來,九毛九的業績卻疲態盡顯。據公司最新的公告顯示,預計2022年收入同比下跌4.2%至40.06億元,歸母凈利則不低于4700萬元,同比下降約86.2%。
對于業績的下滑,公司表示主要受到以下兩點原因影響:一是受到疫情影響,餐廳無法在大部分地區充分運營,但仍然產生若干固定經營開支;二是確認外匯虧損凈額約7890萬元,由于人民幣兌港元貶值所致,其屬于非現金項目。
但在智通財經APP看來,公司業績的“頹勢”并不只是疫情影響而已。
用“慫”講出新故事?
通過回顧九毛九的發展,我們發現,九毛九品牌和太二酸菜魚品牌呈現明顯的“此消彼長”態勢。2016年,九毛九品牌的營收占比高達93.8%,隨后逐年下滑,2019年已下滑至51%,幾乎被太二追平。經營利潤貢獻也由2016年的高位90%,跌落至40%,太二以60%的利潤貢獻成功“上位”。
隨后在疫情壓力下,公司主動收縮已現頹勢的九毛九品牌,把更多資源傾斜至增長潛力更強的太二品牌。如今無論是餐廳數量還是營收規模,逆勢擴張的太二品牌都已后來居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九毛九營收貢獻僅占不足兩成,利潤貢獻僅為13%;太二營收占比逼近八成,利潤占比高達88%。
其實,品牌老化是每個餐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當主品牌增長承壓,創造第二增長曲線就變得尤為緊迫。在這樣的背景下,太二品牌接過了九毛九品牌的增長重任,但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太二品牌同樣面臨著增長放緩的煩惱。
一方面,太二品牌的翻臺率正在持續降低。2018年至2021年,其翻臺率分別為4.9次/天、4.8次/天、3.8次/天、3.4次/天,2022年上半年更是進一步下滑至2.9次/天。對此,九毛九將其歸因為疫情,以及太二餐廳網絡進一步擴張至客流量及營運成本均相對低的低線城市及邊緣商圈。另一方面,太二的擴張速度也在放緩。2022年上半年太二新開門店34家,2021年上半年則為53家。
九毛九也深知不能將所有希望押注在一個品牌身上,為了加強品牌活力,公司積極嘗試在不同的餐飲賽道中布局,從粵菜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廚”到川味火鍋慫重慶火鍋廠再到烤魚賽道的賴美麗烤魚,公司的多品牌矩陣持續完善。公司曾于財報中直言,將會以“進一步擴張”來復制此前的成功。
在一眾品牌中,慫重慶火鍋廠被認為是未來推動九毛九業績的“第三增長曲線”。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慫”品牌于?2019?年推出,初期經營冷鍋串串,2020?年下半年品牌轉型進軍火鍋賽道,慫火鍋在消費場景、用人策略和口味的打造與太二類似。截至2022年11月3日,慫火鍋門店總數已達?19?家。2022年10月,公司更是宣布于重慶購地興建火鍋底料及復合調味料生產廠房,為慫火鍋持續擴張奠定基礎。
從營收表現來看,慫火鍋增長迅速。2022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66.2%至0.82億元,翻臺率也提升至2.4?次/天。
作為中餐品類最大、也是最內卷的賽道,火鍋市場一直備受追捧。據《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我國火鍋市場的整體規模已達到6046億元,火鍋品類門店數規模也達到了55萬家。其中,門店數量超過500家的火鍋品牌就有8家。
其實,2022年的火鍋賽道不像以往那般沸騰,整體十分低迷,虧損、閉店、收縮、回歸成主旋律。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火鍋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7.4萬家,但與此同時,吊銷注銷的有3.8萬家,足足有一半,競爭可謂慘烈。與此同時,火鍋巨頭海底撈、呷哺呷哺更是相繼陷入了虧損,2022年上半年分別虧損2.67億、2.8億,繼2021年規模性關店后,2022年在擴張上都踩了急剎車。
可見在行業熱度放緩的背景下,慫火鍋既要追趕海底撈、呷哺呷哺等行業大頭,又要提防珮姐、楠火鍋等一眾新興品牌,想要突圍并不容易。此外,從營收貢獻來看,慫火鍋也難擔起公司營收增長的重任,期內其營收占比僅為4.32%。
疫后復蘇,業績將重拾增長?
不過隨著疫情后的復蘇,消費回暖趨勢明確,多家機構都表示看好餐飲賽道。德邦證券認為,出行政策放開后,消費板塊已從政策博弈,轉向基本面與業績驅動的第二階段。春節及節后數據表現一定程度可以驗證后續修復向好趨勢,看好今年餐飲基本面持續修復。
從1月份內地餐飲業的數據表現來看,九毛九點的營業表現也明顯有所好轉。數據顯示,九毛九及太二的1月份同店收入則按年增長4%和6%,對比12月份分別下跌15%及32%。
在行業向好的背景下,包括大摩、高盛、浙商證券在內的國內外機構均發文對九毛九的未來前景表示看好。
大摩表示,考慮到期內疫情相關影響,去年收入下跌屬可理解,相信公司與其他餐廳營運商一樣,過去兩年采取的積極成本節約措施后,今年內可受惠于需求復蘇及經營杠桿改善。高盛則強調,公司太二品牌勢頭完好,今年1月及春節同店銷售恢復高于疫情前平均水平約94%/98%。同時相信員工成本將在2023年開始正常化,公司能利用其精簡的業務常態,將利潤率進一步提高,且改善租金成本結構的上行空間。
但里昂指出,對九毛九的業務增長及盈利能力在去年下半年仍進一步惡化感到驚訝,認為雖然期內的確仍受到疫情因素影響,但盈利倒退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快開店步伐的同時要應對市場競爭,進而導致公司或要犧牲部分利潤空間。該行將今明兩年凈利潤預測下調19.5%及18.8%。此外預計太二的單店銷售額要到2024年才能回升至2021年水平以上。
綜合來看,九毛九的業績走低并不只與外部環境有關,公司內部因素的擾動也直接影響公司的盈利表現。雖然隨著疫后復蘇,九毛九的外界成長環境向好,但長期來看,若想重燃增長之火,還是要從公司自身出發。
從九毛九的一系列品牌布局來看,均是服務于“再造爆款”。但餐飲品牌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一方面看來,新興的營銷渠道里跑出了各種網紅品牌,消費者遷移成本極低;另一方面,再造爆款又是個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被寄予厚望的慫火鍋能否成長為公司的“第三增長曲線”?讓我們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