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12日訊(記者 沈述紅)在公募基金行業,總能不斷見證基金經理奔赴職業生涯的下一站。開年僅一個多月,公募行業離任的基金經理已有27人,而2022年全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325人,為史上最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基金經理走上前臺。
(資料圖片)
2月11日,長城基金公告稱,原基金經理何以廣卸任,相關產品由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楊建華率領績優基金經理趙鳳飛、蘇俊彥、周詩博、韓林、唐然分別管理。
作為長城基金研究部總經理和總經理助理,何以廣的離任對于這家公司影響如何?長城基金表示,何以廣離職是出于個人原因,公司尊重其決定。關于6只基金后續的投資運作,公司為每只基金選擇了合適的基金經理接替管理。接管產品的基金經理各具特點,都有較為成熟的投資框架和良好的投資業績。
有公募人士指出,對于投研實力薄弱的公司,基金經理離任可能對后續產品業績運作造成影響,但對投研實力較強的公司而言,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是依靠個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團隊。即便基金經理離職,新任基金經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響的可能性比較小。
長城基金何以廣離任
長城基金2月11日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何以廣于2月10日離任旗下多只產品,并已按規定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辦理注銷手續。
公開信息顯示,何以廣為清華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學士、清華大學核科學與技術連讀博士,人稱“何博”。自2011年進入長城基金后,他從研究員做起,直至成長為長城基金總經理助理,研究部總經理,在公司研究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5年,何以廣開始擔任基金經理,離任前共管理著6只產品,累計管理規模超過60億元。而在2020年底至2021年間,他管理的產品規模一度維持在百億級別。
有傳聞稱何以廣將去往華東某知名公募擔任基金經理,但目前尚未明確該消息。
對其離任,長城基金表示,離職是出于個人原因,何以廣已在公司工作12年,是公司自主培養的優秀人才,公司尊重他在這一年紀和經歷下做出的決定。
長城基金相關人士透露,在投研隊伍和投研文化的建設上,長城基金并沒有刻意打造明星基金經理,而是更重視投研團隊整體實力的培養,強調投資和研究的可復制性,力求公司平臺共性和員工個性的良性共振。
接管陣容吸睛
在整個公募行業人員變動的浪潮中,上述離任公告實屬平常,不過,接管產品的基金經理陣容如此整齊,確實頗為吸睛。
如今,何以廣管理的相關產品,由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楊建華率領績優基金經理趙鳳飛、蘇俊彥、周詩博、韓林、唐然分別管理。
“對于6只基金后續的投資運作,公司經過慎重研究,根據現有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和能力圈等情況,為每只基金選擇了合適的基金經理接替管理。接管產品的基金經理各具特點,都有較為成熟的投資框架和良好的投資業績。”長城基金表示。
據記者了解,無論是卸任的何以廣,還是本次接任的周詩博、趙鳳飛、蘇俊彥、唐然,抑或是在新能源、軍工賽道上已經小有名氣的楊宇、翁煜平,都是在長城基金研究團隊中成長并走上基金經理崗位的。
如90后投資小將周詩博,為清華本碩學霸,曾任機械和建筑材料行業研究員多年,對高端制造產業有深度認知,其管理的長城優化升級頗為機構投資者青睞。而根據銀河證券、招商證券、天相投顧等最新評級數據,截至去年底,該產品獲得三年和五年期五星評級。
廖瀚博則是該公司中生代的代表。他曾在賣方機構和私募基金任研究員,覆蓋了多個不同行業,加入長城基金后,先從行業研究員起步,2018年3月開始管理產品。業績層面,不論是2019年成長牛市、2020年結構牛市、2021年震蕩市,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他管理的產品均維持亮眼表現。
接管長城品質成長的楊建華則是該公司副總經理、投資總監。2001年,他已加入長城基金,是國內公募基金管理年限最長的權益基金經理,一直保持價值成長風格。也是在他的帶領下,長城基金打造了一支風格多元、各具特色的投研團隊。
“我們一直努力去打造一個相對純粹的投研平臺,讓具有自驅力、主觀能動性的人有發揮的空間和舞臺,盡可能發揮個人潛力,團隊成員既高度共享協同,又保持各自差異化,讓不同風格的人都能在這個平臺長大。”楊建華表示。
加速流動的公募人才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2月12日,2023年開年以來已有27位公募基金經理離任,新聘基金經理數量為77人,為離任基金經理數量的2.85倍。
其中,今年以來新聘任基金經理超過5位的就有博時基金和嘉實基金,而新聘任最多的嘉實基金,這一數字達到了7位。去年,該公司新聘基金經理數量為31位。
離任基金經理中,除何以廣外,王衛林也在2月7日離任長城基金,方正證券亦有兩位基金經理在今年離任,為傅岳鵬和喬林建。除此之外,廣發基金李陽、西部利得基金周帥、廣大保德信基金翟云飛、大成基金李林益、華商基金李雙全等均在今年宣布離任。
不過,對于公募基金持有人來說,最關心的問題顯然還是業績的持續性。華南一家公募機構人士表示,對于投研實力薄弱的公司,基金經理離任可能對后續產品業績運作造成較大影響,但對投研實力較強的公司而言,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僅是依靠個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團隊。這樣即便基金經理離職,新任基金經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響的可能性比較小。
“因而單一基金經理離開確實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在團隊成熟度已經較高、制度保障依舊高效的情況下,其實不利影響事實上也是有限的。”
縱觀公募行業發展,在市場行情大起大落的年份,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往往較多。從近五年的情況來看,2019年全年離任基金經理數超過200人,2021年全年離任基金經理數超過300人達321人,而2022年的325人離任數量,為史上最高。
就單季度而言,2020年的第二及第三季度、2021年的第二及第三季度、2022年的第一、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單季度離任基金經理數都超過了70人。
從2022年的情況看,基金經理離任多為“個人原因”。這一年,市場環境相較此前更為復雜,權益類基金業績也更是堪稱“慘淡”,因而行業人員流動也進入了高發期。其中,2022年工銀瑞信基金離任基金經理為9人,為離任經理人數最多的基金公司,嘉實基金、廣發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在2022年離任基金經理則在7人及以上。
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對于中大型基金管理人而言,其在管產品數量繁多,基金經理人數眾多,對于產品的業績考核與公司內部的評比、競爭等情況相對復雜,一定程度上會加速部分業績表現不太理想的基金經理選擇離任,同時也有部分管理產品業績較為優異的基金經理選擇投向更好的平臺,或跳出公募基金行業,選擇“奔私”或從事其他方向的工作。
同時,部分管理規模較小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發行、持營方面相較于中大型基金管理人不占優勢,對基金經理績效考核、薪酬管理方面相對來說形成一定阻力,因此也容易出現基金經理變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