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行業市場到底怎么樣?此前,在位于白云區三元里街的中國南方航空大廈內,南方航空召開了2023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關于分拆所屬子公司南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至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方案的議案》獲得通過。這意味著,南航物流分拆上市的步伐正全面提速,有望登陸A股主板,成為白云區“物流第一股”。
中國臨空經濟行業指的是以機場經濟為基礎,涵蓋航空、運輸、旅游、旅行、物流、商貿、金融、信息等臨空經濟子行業的總稱。
南方航空此前發布的公告提到,“將南航物流打造成為公司下屬獨立的以貨物運輸為主業的上市平臺,有利于南航物流聚焦核心業務、加強專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品牌形象,更好地推動南航物流轉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綜合服務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公司長期發展,為建設多領域民航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臨空經濟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2017年,中國臨空經濟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2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4.3%。
臨空經濟是指以航空運輸(人流、物流)為指向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形成具有自我增強機制的聚集效應,不斷引致周邊產業的調整與趨同,這些產業在機場周邊形成的經濟發展走廊、臨空型制造業產業集群、以及各類與航空運輸相關的產業的集群,進而形成以臨空指向產業為主導、多種產業有機關聯的獨特經濟發展模式。
臨空經濟區是依托航空樞紐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集聚發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而形成的特殊經濟區域,是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重要載體。臨空產業具有高附加值、高航空依賴度以及強外向型的特點,是中國新時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戰略性產業選擇。
據中研產業研究院《2022-2026年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空間規劃分析報告》分析:
中國臨空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中國臨空經濟目前出現多種發展模式,其中物流帶動、產業集群、及園區發展模式發展亮眼。園區為內引外聯、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實現臨空經濟區內產業的調整和布局的優化,助力臨空經濟建設。當前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有航空帶動模式、物流帶動模式、產業鏈推動模式、產業集群模式與園區發展模式等。
我國最早的臨空經濟區成立于1992年,從全球范圍來看,起步較晚。2004年機場屬地化改革之后,全國各地開始了臨空經濟的規劃浪潮,我國臨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以樞紐機場為依托的臨空經濟區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慶、西安、深圳、杭州、武漢、沈陽、天津等省會或重點城市的特色臨空經濟為骨干,其他城市相繼順勢規劃發展臨空經濟的基本格局。
首先,航空產業的快速發展是臨空經濟行業發展的最大推動力。2017年,中國航空市場規模達到1.43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20.2%,成為臨空經濟行業市場規模最大的子行業。
其次,旅游業也是臨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領域。2017年,中國旅游市場規模達到517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2.3%,占據臨空經濟行業市場規模的24.4%。
再者,物流業的發展也為臨空經濟行業的增長提供了很大的市場支持。2017年,中國物流市場規模約為1.8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7.2%,占臨空經濟行業市場規模的83.2%。
此外,金融業也為臨空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2017年,中國金融市場規模達到83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1.2%,占臨空經濟行業市場規模的3.8%。
截至2020年底,全國超過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明確提出空港經濟區發展的相關指導意見,已經明確規劃并進行建設的空港經濟區有89個,60%的機場都配置了臨空經濟區,東部、中部、西部均有所發展,也充分體現了空港作為不依賴沿海、沿江等區位優勢發展的新型港口,將成為內陸地區“彎道超車”的重要功能依托。
臨空經濟不僅對城市發展結構優化、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城市合理開發景觀資源、調整機制關系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各省市紛紛出臺政策,支持當地臨空經濟發展。目前全國提出臨空經濟區發展相關指導意見的省市有33個,全國已經明確規劃并進行建設的臨空經濟區達到89個。上海、北京、重慶、杭州等省市紛紛發布臨空經濟發展規劃,促進當地臨空經濟的發展。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鄭州、北京新機場、青島、重慶、廣州、上海虹橋、成都、長沙、貴陽、杭州、寧波、西安、首都機場、南京等17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臨空經濟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為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廣州出臺重大政策利好。去年12月,廣州市印發《廣州市促進航空運輸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下稱《措施》)。貨運方面,針對全貨機運力緊張、貨運航線網絡寬度和厚度不夠等現狀,《措施》提出對符合條件的貨運定期航班和包機航線、基地貨運航空公司、國際航空貨物組貨予以補貼,更好促進航空貨運高質量發展,服務廣州市“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戰略。
縱觀全國,航空公司拆分物流板塊上市,已成行業趨勢。國內三大航空物流公司有望齊聚A股。
“十三五”期間,臨空經濟區作為地區經濟發展“增長極”和“催化劑”的作用不斷增強,正在成為國家和區域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地”。
我國中西部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建立臨空經濟區吸引外來的空降產業,形成對區域經濟強有力的拉力,同時從產業鏈的內在聯系建立與區域產業的互動,形成推進當地區域產業的高級化演進,拉動力和推動力共同提升中西部的發展速度,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崛起。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臨空經濟行業的市場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分析師預測,到2020年,中國臨空經濟行業的市場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逾30%。
此外,未來臨空經濟行業的發展也將受到政府政策和市場環境的影響。目前,政府正在加大對臨空經濟行業的投資力度,以支持其發展。同時,政府也將繼續改進市場環境,為臨空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支持。
總之,中國臨空經濟行業的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未來的發展趨勢也非常光明。政府的政策和市場的環境將為臨空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支持。
四川省臨空經濟區擁有國家“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滿足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的需求。
目前主要呈現出緊密圍繞核心城市及主要發展五大產業兩個特點。從臨空經濟區的分布來看,除北京、廣州在規劃發展臨空經濟之外,上海、深圳、重慶、成都等地也都在打造初步形成該地的臨空經濟集聚區。可以發現,圍繞大中型機場發展起來的臨空經濟是我國臨空經濟發展的一大特點。除此之外,我國臨空經濟區主要發展航空、航空物流、高新產品制造、國際商務會展及康體娛樂休閑業五大產業,形成良性互動。
我國臨空經濟區基本形成了東密西疏的發展狀態。從我國六大區域來看,截止2021年底,華東地區臨空經濟區分布最為密集,以17個臨空經濟區布局量位居全國六大地區前位。東北地區臨空經濟區分布最為稀疏,全國占比為6.9%。
臨空經濟為依托,以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為特色,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航空金融實現蓬勃發展。作為目前北京市唯一開展飛機租賃產業的區域,首都機場臨空經濟區內聚集了工銀金租、華夏金租、農銀金租、中航租賃等業內知名融資租賃公司,并與工銀租賃達成資產總額超500億元的戰略合作。2022年,天竺保稅區完成圍網內首單租賃期內免稅美元飛機資產交易業務。
未來臨空經濟的發展方向,高位統籌機場及周邊155.6平方公里區域的規劃建設,將制定涵蓋產業發展、空間規劃、要素保障與實施等多領域發展戰略,深入整合臨空經濟產業鏈,導入總部商務、國際商圈、會展經濟、海洋經濟、生態文旅等各種資源,推進“港-產-城”協同發展。
想要了解更多臨空經濟行業詳情分析,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22-2026年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模式與空間規劃分析報告》。報告對中國芯片及各子行業的發展狀況、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競爭替代品、發展趨勢、新產品與技術等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分析了中國芯片行業發展狀況和特點,以及中國芯片行業將面臨的挑戰、企業的發展策略等。報告還對全球的芯片行業發展態勢作了詳細分析,并對芯片行業進行了趨向研判,是芯片經營、開發企業,服務、投資機構等單位準確了解目前芯片業發展動態,把握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