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孩子們捧著兒童電子產品讀書、娛樂成了許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一景。兒童智能手表、兒童學習機、兒童平板電腦等各類兒童電子產品,兼有社交、上網、拍攝、娛樂等功能,如今十分流行。但同時也有媒體曝光市場上流行的一些兒童電子產品存在質量良莠不齊、變相誘導消費、投放虛假廣告、收集用戶信息、傳播低俗內容等突出問題。
例如,廣東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就因產品內應用含有少兒不宜內容被消費者投訴,近期被京津冀三地消協組織聯合約談。
然而,“小天才”事件并非個例。近年來,隨著教育資源數字化趨勢日益加速、電子出版物占比越來越大、電子游戲日益產業化,各類智能教育硬件層出不窮,兒童電子產品含有色情、暴力、有悖倫理道德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兒童平板電腦、兒童手表等電子產品屢屢“翻車”的現象,為整個智能教育硬件產業敲響了警鐘。
而眼下最有效的莫過于“兩手抓”:一手抓教育,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都要致力于引導孩子科學使用電子產品;一手抓企業責任,促其針對青少年進行相應的防沉迷系統設計,解除家長顧慮,肩負起社會責任。
面對兒童電子產品行業的粗放式發展,相關部門對于兒童電子產品的研發和銷售,也應制定更加科學、嚴格的生產服務標準和更為明晰、專業的監管措施,讓相關規定和相應的產品標準與時俱進。如要求廠商設置兒童模式,限制產品功能,不得有成人類功能;經過監管部門審核,內容符合健康、安全標準的APP,才能在平臺的應用商店上架等。而對涉未成年人電子產品的監管,也要持續加大力度,以便最大程度地打消一些企業想“打擦邊球”的僥幸心理,要對應用商店上架的不合規APP“零容忍”。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自2021年6月1日實施以來,各有關部門采取多項務實舉措,推進“網絡保護”落實落細。為助力兒童健康成長,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國標委發布了推薦性國家標準GB/ T41411—2022《兒童手表》,這是我國發布的首個兒童手表國家標準。該標準將于今年11月1日起實施,標準要求覆蓋了兒童手表的定位性能、通話、電磁輻射、信息安全、電池安全、充電安全、佩戴安全溫度、待機時間等關鍵質量安全和性能指標,并提出相關評估和檢測方法,切實保障兒童產品硬件安全。今年7月18日啟動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包括強化對專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電腦、早教故事機等智能設備信息內容的管理,深入排查語音、視頻、文字、圖片、游戲等場景,切實解決了當前未成年人網絡環境中的突出問題。
兒童電子產品的市場蛋糕正在日益增大。這樣一個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保護問題的龐大市場,需要一套專門面向兒童、比一般電子產品監管標準更嚴格的監管規則。有關部門監管規定的明晰化、監管措施的專業化,可以更加有效地還兒童電子產品和內容市場一片晴朗天空,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