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20日,回購方面,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新增披露回購計劃53家次,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逾139億元,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披露175家次回購實施進展和完成公告;增持方面,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新增披露重要股東增持計劃36家次,擬增持金額上限合計逾98億元,增持主體以公司高管為主
◎記者 林淙
(相關資料圖)
增持回購高潮迭起,滬市上市公司為市場持續注入信心。
5月21日晚間,遼寧成大公告,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回購股份513.3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34%;回購成交的最高價為14.02元/股、最低價為13元/股,已支付的資金總額6986.15萬元。根據回購方案,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回購資金總額不低于2億元。“正穩步推進回購計劃,并將持續深化醫藥醫療健康產業與金融投資雙輪驅動發展戰略。”遼寧成大如是拆解未來“方向”和腳下“進程”。
若將視線拉長、視野擴大,今年以來,滬市上市公司及其股東、董監高等持續以真金白銀回購增持,提振市場信心。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截至5月20日,回購方面,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新增披露回購計劃53家次,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逾139億元,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披露175家次回購實施進展和完成公告;增持方面,滬市上市公司今年以來新增披露重要股東增持計劃36家次,擬增持金額上限合計逾98億元,增持主體以公司高管為主。
回購頻次高、預期明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多家滬市公司先后披露前次回購和新增回購的進展公告,進一步明確回購預期。
海爾智家在今年一季度實現業績穩定增長的同時,通過回購股份彰顯發展信心。2月1日,公司披露前期回購完成公告,當日已回購金額15.10億元,用于實施員工持股計劃。4月28日,公司披露新增回購股份方案,擬在未來12個月內回購金額不超30億元,截至公告日公司已完成首次回購。
作為我國制藥行業龍頭,恒瑞醫藥一邊在新藥研發和國際化進程上蹄疾步穩,一邊在回購計劃上動作頻頻。繼3月13日公司公告2022年回購計劃已順利完成后,5月16日,公司再拋回購計劃:本次擬使用自有資金6億元到12億元回購公司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預計一年內完成股份回購。
同樣回購股份用于員工持股計劃,皇馬科技于3月29日完成前次回購金額2.09億元,又于4月29日宣布擬以自有資金繼續回購不超8000萬元。公司表示,此舉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公司正不斷開拓新的細分領域,借助小品種板塊持續放量。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6.41%,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長9.40%。
擁有國內稀缺線下危化品履約體系的密爾克衛,于1月17日披露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并用于股權激勵的公告。3月29日,公司公告已完成回購金額2075萬元。同日,為更好調動人員積極性,公司宣布擬于3個月內繼續回購不超5000萬元,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首次回購。
今年以來,多家滬市公司進行大額回購。截至5月20日,從數量看,包鋼股份、新湖中寶已回購股數均超1.6億股;從金額看,用友網絡、長城汽車、三一重工3家公司均完成回購計劃,且各公司已回購的金額均超6億元;從完成度看,約四分之一完成回購的公司最終的回購金額占擬回購金額上限的80%以上,海正藥業、包鋼股份、星宇股份、濱化股份等公司的最終回購金額約為擬回購金額上限,完成回購計劃。
增持力度大、信心足
回購如火如荼,增持亦接連不斷。多家滬市公司股東“出手”增持,力挺自家股票。
5月21日,恒力石化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已累計增持2.31億元,占公司總股本的0.22%。本次增持計劃合計增持金額規模不低于7.5億元,不超過15億元,后續公司將按照計劃合理安排增持進度。
“在業績承壓的背景下公司依然保持發展韌性,”對于未來發展,恒力石化董事長范紅衛信心滿滿,“在產業布局方面,依托油、煤、化三頭并進的產業體系,和下游絲、膜、塑兼具的新材料研發積累,進一步夯實主業。”
同樣基于對公司價值成長的認可,杭州銀行于3月22日宣布股東前期增持計劃已完成:公司5%以上股東累計增持股份1.19億股,增持金額近15億元。財報顯示,2022年杭州銀行不良貸款率0.77%,撥備覆蓋率達565.10%,以較好資產質量支撐業務轉型。
再如,納微科技董事長、總經理等10位公司高管日前集體實施增持,合計增持額超643萬元,目前該增持計劃也已實施完畢。從業務發展來看,2023年一季度,公司陸續推出新一代陰離子交換層析介質UniGel-65Q HC、STS0100 寡核苷酸合成儀、NmPILOT 系列中試層析預裝柱等新產品,進展迅速。
此外,天馬科技實際控制人近日亦領銜多名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份,計劃增持上限1億元。公司管理層表示,將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回顧可見,2022 年,公司特種水產飼料和畜禽飼料的營收及銷量均取得雙位數增長,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公司大力發展水產種業,以產業賦能提升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