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省政府公布的《云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構建“一核、一帶、多點”園區發展空間布局,統籌園區產業布局,完善管理機制、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招商引資等6項任務。
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強省的主引擎、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創新驅動的引領區和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范區。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數量力爭達到5個
《規劃》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力爭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省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園區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培育打造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園區12個,其中超2000億元5個,超5000億元2個。工業企業數量、上市企業數量實現翻番。新增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到2025年,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產業分工明確、產業鏈互補的特色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各園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60%以上,主導產業在國內和國際產業鏈中競爭力顯著增強,鏈主企業成為細分領域或行業的“領頭羊”。產業、產品高端化發展成效明顯,中國綠色鋁谷、光伏之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全產業鏈格局基本形成。樹立“以畝產論英雄”導向,國家級、省級園區畝均營業收入分別不低于600萬元、400萬元。
到2025年,創新發展能力穩步提升,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量力爭達到5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新增國家級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0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
初步構建起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建成一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綠色園區以及省級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重點減排工程,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逐年下降,污水集中治理率、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率均達100%。
到2025年,以國家級園區為帶動,全面提高園區對外開放水平。邊(跨)境經濟合作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取得實效,國際產能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園區產業聯動和協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園區組織管理、規劃編制、監測評價等體系全面建立,與園區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機制不斷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投融資水平不斷加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以昆明市為龍頭
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
在發展布局方面,《規劃》提出:構建與全省區域經濟相協調的“一核、一帶、多點”園區發展空間布局。
“一核”以滇中城市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以及紅河州北部7縣市)園區為載體,發揮人才、科技、市場、資本等要素集聚優勢,以昆明市為龍頭,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圍繞把新材料產業打造為千億級新興支柱產業目標,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貴金屬新材料、光電子微電子及半導體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統籌布局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加工、卷煙及配套、電子信息等產業,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推動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壯大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創業創新高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成為全省工業發展核心增長極,助推滇中崛起。
“一帶”依托8個沿邊州、市(保山市、普洱市、臨滄市、紅河州南部6縣、文山州、西雙版納州、德宏州、怒江州)園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全省開發開放發展帶。
“多點”以昭通、大理、麗江、迪慶等州市的園區為支撐,結合地區特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圍繞以綠色硅、綠色鋁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以及生物醫藥、化工、綠色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全省工業發展重要支撐點。
同時,堅持全省“一盤棋”統籌布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包括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化工產業、卷煙及配套產業等7大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和全產業鏈發展,優化園區重點產業布局。
新增國家級和省級
工程研究中心50個
《規劃》明確:完善管理機制、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招商引資等6項任務。
在增強園區創新能力方面,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50個,全省園區實現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全覆蓋。到2025年,力爭在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領域形成一批領先技術。到2025年,每個重點行業至少有3—5名國內行業領軍人才。
在加快園區綠色發展方面,確保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率達到100%。強化化工園區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確保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實施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綠色園區等創建工程,到202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全部建成國家級綠色園區。
到2025年,建成10個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示范效應的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探索建設零碳產業園區;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