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村里真是辦了件大事!路修了,黃泥路變水泥路,大家進出都方便,明年過年終于可以把新車開回家!”談起新修的村道,村民朱慶信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原來,10多年間,秀嶼區埭頭鎮武盛村北渚這條村道均為1米寬的田埂泥路,僅允許一輛單輪小板車通過,有轎車的村民都只能遠遠借停在別人家中,然后步行回家。若是遇到建房、舊厝翻新等工程,輸送建筑用材,深一腳、淺一腳,耗時費力。
“為了這條路,我們沒少向村干部反映,但畢竟涉及土地歸屬,牽涉廣,一直沒能解決。”朱慶信說。
村支書黃金贊告訴記者,其實這些年村里沒少做工作,但一直搞不定。此次全鎮開展基層治理活動,鎮、村干部大走訪、辦實事,各村成立鄉賢調委會,吸收各界力量,村“兩委”也鉚足勁,立下“軍令狀”。在做足前期工作的情況下,3月中旬開始,村干部和調委會委員開始入戶協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次現場調解,終于組織沿路11戶村民簽訂協議書,讓地的讓地、出錢的出錢,道路翻新工作隨即啟動。一周后,一條2米多寬的平坦水泥路延伸至村民家門口。
鎮黨委書記肖國華說,早在去年7月,埭頭鎮便研究制定了“建基層、夯基礎”實施方案,結合村級換屆,從轉變作風提質增效、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黨員群眾大走訪大團結、評選推崇道德五星、發動成立鄉賢調委會、推廣建設村級“兩廳一室一中心”(村民議事廳、便民服務大廳,糾紛調解室,應急指揮中心)等方面入手,探索基層治理工作新思路。今年,按照市委“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作部署,導入黨建引領、網格治理理念,不斷完善提升基層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該鎮已有10個村(居)通過走訪發動,成立村級鄉賢調委會,憑借其熟悉村情、直聯群眾的地緣優勢,創新“三評”模式,把鄉賢評理、村民評議、道德評判開到群眾家門口、田間地頭,開啟埭頭矛盾糾紛調解自治模式,已成功調解化解矛盾糾紛569件,進一步維護基層社會安定穩定。1—4月,全鎮信訪量同比縮減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