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之鄉、云端古城、梯田故里,地處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紅河縣,神秘浪漫的馬幫僑鄉文化、哈尼文化與奇絕壯美的自然生態交相輝映,坐擁26萬畝梯田,森林面積達11.6萬畝,空氣質量優良率99.3%,森林覆蓋率達60.48%,有著“中國天然氧吧”之稱……絕佳的自然人文生態,成為紅河縣謀發展的最大底氣。
立足資源稟賦,近年來,紅河縣以生態+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抓手,聚焦工業轉型、聚力農文旅協同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全州高質量建成紅河谷熱區綠色經濟帶建設全局,努力闖出南部縣區質量更高、結構更優、效益更好、后發優勢充分釋放的新路子,塑造以“生態紅河”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壯大特色農業 構筑發展新格局
春末夏初,位于紅河縣大羊街鄉的庫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庫博公司”)4.1萬畝高原特色農業基地綠波蕩漾、瓜果飄香,農戶穿梭林間勞作,入眼皆是生機盎然。
誰也想不到,幾年前這里曾到處溝壑縱橫、植被稀疏。和這個基地一樣,紅河干熱河谷數十萬畝土地曾經都是利用率極低的荒山荒坡。
2014年,通過招商引資,庫博公司進駐紅河縣。面對干熱河谷缺水的實際,該公司從基礎設施做起,修道路、架管道,從數十公里外引水灌溉,種植樹木抗衡水土流失。之后流轉土地、返聘果農,釋迦果、荔枝、火龍果等優質熱帶水果開始在此生根發芽,不僅有效帶動本地農戶增收,也讓干旱的荒涼河谷變成四季飄香的花果山。
庫博公司的探索,也為紅河縣干熱河谷生態修復和產業培植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目前,紅河縣累計開發利用干熱河谷土地25.2萬畝,發展水果種植面積20.1萬畝,輻射帶動12.96萬人就業。通過林果種植,干熱河谷生態修復取得突破性進展,修復率達44.26%。
在另一頭的甲寅鎮,層層疊疊的普施梯田映入眼簾。村民李瓊珍正在自家田地里忙活,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她家插秧已經接近尾聲。“如今種田收益越來越好,不僅紅米價格節節攀升,田里養的魚、鴨、鴨蛋的銷路也不錯,農技專家還到田里指導,相信今年也是一個豐收年。”李瓊珍高興地說。
為提升26萬畝梯田的發展效益,紅河縣持續發揮“稻魚鴨系統”品牌效應,大力實施生態產業,促進了農耕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以及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如今的紅河縣,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千年哈尼梯田煥發出勃勃生機。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產業效益持續提升,為紅河縣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結合實施“一二三行動”和“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示范創建,當地錨定產業鏈中高端,通過延伸綠色有機農特產品深加工鏈條,推動電子商務和冷鏈、倉儲物流業發展,以市場化的方向打造具有獨特地理標識、氣候特征的產業品牌,全力提升“紅河谷”基地的影響力。
工業轉型重組 積蓄發展新動能
今年一季度,紅河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位居紅河州第二位,其中18.8%的工業經濟增速尤為亮眼。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石膏產業、生物藥業、光伏發電的蓬勃發展,為紅河縣高質量發展蓄積起了強勁勢能。
棕櫚、茶葉是紅河縣的傳統種植產業,在廣大鄉村均有種植。棕櫚原材料占全國60%以上。全縣現有茶園面積9.22萬畝,采摘面積8.5萬畝。為實現棕櫚一、二產業的融合發展,紅河縣不斷延伸棕櫚、茶葉產業,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促進棕櫚、茶葉產業提質增效。
深挖資源優勢,助推產業轉型,紅河縣的嘗試不僅于此。在云百草菲牛蛭生態養殖基地內,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棚內清澈見底的池水里,布滿一條條活力十足的菲牛蛭。
“紅河縣的自然生態及海拔、經緯度都利于水蛭的繁育和養殖,去年基地交配率、孵化率、產繭率、出苗率均達到90%以上。”云百草菲牛蛭生態養殖基地負責人段祥介紹,目前公司已獲得了水蛭繁育、養殖、凍干、提取方面的9項專利,凍干粉每月產量可達30萬瓶。
依托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近年來紅河縣大力推進以中藥飲片、菲牛蛭養殖及凍干粉加工為主的生物藥業發展,因地制宜在不同鄉鎮規?;ㄔO發展不同中藥材品種的示范基地,食用菌、板藍根、丹參、辣木和工業大麻等生物產業也得以蓬勃發展,2021年,全縣累計生物藥業入庫3243噸,實現產值5189萬元。
依托生物藥業的發展,紅河縣提出打造中醫藥康養旅游產業,通過培育集種植、科普、加工、研發、康養為一體的生物藥生產加工基地,打造以水蛭康養、水蛭蜞針療法體驗、工廠化旅游營銷為一體的旅游新業態,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紅河縣雖然工業不強,但具有發展特色工業的資源和優勢。”紅河縣委書記陳勇宏表示,紅河縣將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推動產業整合重組、轉型升級,以創新尋求突破,讓優勢工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的強大引擎。
農文旅深度融合 鍛造發展新優勢
朝陽初升,晨霧散盡的撒瑪壩梯田一眼望不到頭,地處梯田核心區的甲寅鎮石頭寨村,一頂頂帳篷就坐落于撒瑪壩之畔。自2017年7月試營開放以來,主打“考古探秘”風格的康藤·紅河谷帳篷營地就備受國內外露營游客好評。
“因位置偏遠,石頭寨原住居民多年前就已陸續搬出,我們以廢棄寨子為基礎,在保留原生風貌的前提下進行翻修,營地可以說是建在老寨子的斷壁殘垣上。”康藤紅河谷帳篷營地運營總監曾松說,住在這里既能享受詩意田園風光,又可以了解梯田農耕文化,是不少游客慕名到此的原因。
依托撒瑪壩梯田、馬幫古城等資源稟賦,紅河縣瞄準差異化、特色化、高端化、智慧化方向,主動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按照梯田景觀、干熱河谷和民族風情3種類型規劃建設半山酒店,致力于讓游客感知自然生態之美、民族文化之美、人文特色之美,“云上撒瑪壩 醇情哈尼人”梯田旅游文化形象更加鮮明。
紅河縣還加大出游體驗聯動,啟動徒步旅游路線“穿越撒瑪壩”,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各半山酒店的連點成線,為游客帶來更加舒適的體驗感。而正在推進的梯田守望者計劃,則是將撒瑪壩1.6萬畝、8萬多塊梯田進行網上認養,讓更多群體參與到梯田保護中來,也讓當地居民有實實在在的收益。
此外,紅河谷生態保護修復不斷加速,梯田種植效益不斷提升,也為紅河縣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統計顯示,2021年全縣累計接待游客112.5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10.11億元,同比增長11%。
“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旅游需要注入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鄉村品質與內涵,讓鄉村更加具有魅力。”紅河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紅河縣還將結合紅河谷熱區開發、民族文化挖掘保護,以農業產業為基礎,帶動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推動農業+觀光休閑、農業+文化傳承業態不斷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