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人民日報》走進大蒜之鄉河南中牟縣,報道了新電商拼多多發起“一起拼農貨”,聯合新農人包銷當地546戶貧困戶2000畝大蒜,幫助蒜農走出“蒜周期”。
(圖為:人民日報刊文《蒜農如何走出“蒜周期”》點贊拼多多“一起拼農貨”)
近年,農產品周期現象時有發生,“蒜賤傷農”陷阱重復上演,專家表示除了提升組織化程度和增加避險品種,“互聯網+農業”或能更有效規避周期性風險。
蒜價5年來最低拼多多聯合新農人助農增收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數據顯示,今年的大蒜批發價格同比下跌近60%,蒜價降至5年來最低。
國內大蒜主產區河南中牟,當地蒜農們面臨著“蒜賤傷農”的困局。
4月25日,拼多多聯合新農人商家以高于市場價0.15元/斤,收購中牟縣546家貧困戶的2000多畝大蒜,上線當天賣掉33萬斤,僅溢價收購一項為貧困戶增收100多萬元。
(圖為:拼多多中牟簽約儀式現場“精準扶貧,蒜我一份”)
專家分析,大蒜是調味品,短時間內網上銷量大增,說明消費者認可了產地直銷模式,這對農產品電商是個好消息。但推動農產品“觸網”,當下最缺的是懂電商、懂農業、懂品牌又扎根農村的“新農人”。
根據拼多多發布的《2017拼多多扶貧助農年報》數據,其帶動回鄉創業就業青年超過5萬多人,孵化出“以果感恩”、“聚果生鮮”等一批新農人品牌,去年一年的營收增幅超過56%。
搭上電商快車道大數據指導農民種植
近年,農產品經歷過多輪暴漲暴跌的價格周期,究其根本,是因為國內沒有全面的市場信息和穩定的市場預期,農民盲目跟風擴種,往往帶來較大的損失。
“通過電商平臺,一方面把消費者的訂單集中起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把倉儲物流中心建在產地,從地頭收購,到車間分揀、發貨給消費者,省去大宗批發、菜攤零售等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費用。”拼多多平臺新農人商家張銀杰對《人民日報》說。
減少中間環節,既能讓消費者獲得實惠,也意味著蒜農能賣得多一點。拼多多上的“中牟大蒜”價格為5斤9.6元,僅為普通超市的四分之一。張銀杰還主動拆解了一斤大蒜的成本結構:種植成本0.69元、快遞成本0.7元、包材成本0.16元,折算后利潤約為0.37元/斤。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公司正在探索建設農產品大數據平臺,將消費信息反向輸出給產地,讓農戶、商家第一手獲知消費區域喜好、品類需求等信息,及時按需備貨。
去年,拼多多曾在湖北等地聯合商家,利用數據指導貧困戶,改善種養殖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據了解,中牟縣的胡蘿卜和花生也是當地有名的經濟作物,在拼多多上需求很高,張銀杰計劃今年幫助部分農民規劃種植,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
投入100億“拼農貨”計劃深入農業供應鏈
(圖為:“一起拼農貨”)
“為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提供電商銷路,只是電商扶貧的第一步。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于逐步扭轉農民的思想觀念,在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更大功夫。”達達說道。
4月25日,拼多多正式啟動“一起拼農貨”計劃,將在全國范圍內投入100億的營銷資源,挑選500處農產品產地,扶持1萬人成為“新農人”,解決農業供應鏈的貨源與交付難題。
達達還表示,拼多多將利用平臺規模優勢整合資源,為產地提供分揀、物流、包材一體化解決方案,并聯合第三方共同投資薄弱環節。同時,希望帶動更多新農人和產地建起標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