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八閩大地,在廣袤的鄉野中,在藍色的海洋上,在火熱的車間里,農民、工人都可以看到熟悉的科技特派員的身影。
1999年以來,科特派,這支特殊的人才隊伍,告別城市,跋山涉水,播撒科技的種子,在八閩奏響了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和產業轉型的山海交響……
科技特派員制度發端于福建。
1999年2月,南平市選派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行政村開展科技服務。此舉為全國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開了先河。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題調研后,在《求是》雜志刊文《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指出這一做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認真總結。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夷山考察時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全中國都有‘科特派’。農業是有生機活力的,鄉村振興要靠科技深度發展。”
物換星移,長河不息。20多年來,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將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力量,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實現了搞活基層、用活人才、激活發展的多方共贏。據統計,全省已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62369人次,目前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已實現全省鄉鎮和重點行政村全覆蓋、一二三產業全覆蓋。
聚焦做好“完善、鞏固、堅持”三篇文章,新時代的福建正與時俱進,不斷推動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
科技人才扎根泥土深處
夏日炎炎,正趕上七葉一枝花果實成長期,在南平市光澤縣寨里鎮七葉一枝花示范基地,省農科院高級農藝師蘇海蘭正忙著指導基地鄉土人才給七葉一枝花護果。
蘇海蘭是一名“80后”科技特派員。2014年,她來到南平市,帶著企業和農民突破了珍稀藥材七葉一枝花的育苗和栽培等難題,讓這朵“瀕危之花”從幾近滅絕到形成新產業,帶動了一方致富,培養了一批優秀鄉土人才。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8年間,蘇海蘭和她的科技特派員團隊把七葉一枝花林下生態栽培技術推廣到了閩、贛、粵三地,建立7個七葉一枝花和多花黃精種植示范基地。
蘇海蘭只是福建成千上萬個活躍在農村一線的科技特派員之一。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上世紀90年代的南平和全國大多數地方一樣,原有的農村科技服務網絡面臨“線斷、網破、人散”的困境。南平把破解“三農”問題的第一腳踩在科技上,提出“科技特派員”概念,選派一批科技素質較高的人才到農村生產第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被農民喚作“榛仙”的詹夷生是首批科特派,下派閩北貧困村建甌市水源鄉溫洋村,僅一年,村里的栗果產量從上年的22萬公斤猛增至32萬公斤;被農民喚作“葡萄仙”的謝福鑫,電話被農民們稱作“葡萄110”,只要遇到種植難題,就隨叫隨到……在閩北,一批明星特派員涌現,成為農民眼中的“財神爺”。
2002年,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現場會在南平市召開,科技部在總結南平經驗的基礎上,在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之后不斷向全國推廣。2016年,國務院出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科技特派員工作作出制度安排。在2018年國務院開展的第五次大督查中,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典型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督查組充分肯定,在全國范圍內通報表揚。
把科特派服務建在產業鏈上
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的燕子窠生態茶園,翠綠的茶樹間,10多名工人正揮汗播種大豆苗。“夏種大豆,冬種油菜,轉化成最好的綠肥供給茶樹,從而有效提升茶葉優品率。”該茶園負責人楊文春說,他是這一“生態茶園模式”的受益者。
幾年前,巖茶市場紅火,武夷山茶樹種植密度增大,茶青減產和茶葉品質下降。省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紅教授開出“生態藥方”:推廣應用其研究團隊國內首創的大豆養分高效遺傳改良相關技術。
在這一生態茶園示范點,科特派團隊還協作完成茶樹種、養、采全流程培育。目前,楊文春牽頭成立的星村茶香茶業專業合作社,共推廣燕子窠生態茶園種植模式4000多畝,年產生態茶逾15萬公斤,年利潤700多萬元,社員收入平均增加20%。廖紅團隊已在我省多個茶葉主產區建立優質高效生態茶園示范點,輻射面積超過10萬畝,對接40多個合作社、茶企。
把創新鏈布局在產業鏈上。我省圍繞產業發展中“卡脖子”關鍵技術,緊緊依托科特派資源,大力實施關鍵技術攻堅。目前,全省已建設茶、食用菌、竹加工等國家和省級科技特派員創業產業鏈13條,推動了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和品牌化發展。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為防止簡單的“拉郎配”,我省在全國率先改科技特派員“選派”為“選認”,即雙向選擇、按需選認、精準對接,探索跨專業、跨領域、跨區域建立技術服務團隊,并大力選認二產、三產領域的科技特派員,將科特派服務領域從一產拓展到二三產。
安踏集團急需3D打印鞋底制造關鍵技術,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究員吳立新擁有一種光固化3D打印技術。2021年,在省首批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掛帥”機制下,雙方一拍即合。目前他牽頭的科特派團隊正與安踏加快技術攻關,有望打破國外行業巨頭的技術封鎖。
為有金剛鉆的人找瓷器活。我省各地一手挖掘科技特派員技術優勢,一手對接產業轉型發展需求,把創新動能從田間地頭延伸到企業車間、社區樓宇。2017年以來,全省選認工業領域的個人科技特派員6408人,團隊科技特派員219個1001人。
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平臺
“今年,我們的竹蓀還沒開采,就在計劃明年的種植。”順昌縣青山戀合作社理事長余功發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短短兩年間,合作社的林下竹蓀種植面積實現飛躍:從13畝擴大到100畝。
這緣于全國首批優秀科技特派員、“竹蓀大王”高允旺與合作社的“結親”——2020年,雙方簽訂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技術服務協議書,高允旺以技術入股合作社。“按照協議,高允旺可望拿到純利潤的3%即4500元左右的分紅。”余功發說。
“建立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得到省里認可和政策保護,現在大家信心十足,創業干勁更大了。”高允旺說。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向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需求,今年4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在保護科特派利益共同體、工作經費使用管理、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福利待遇、項目資金、創業扶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激勵和支持廣大科特派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和工廠車間。
201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兩個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政策文件,強化正向激勵。省政府設立每年1億元的省級科特派專項資金。
“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科特派制度為有志于創新創業的科研人員暢通了深入基層一線的“毛細血管”。目前,全年在一線開展服務的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名,僅由省級科特派領辦創辦的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就有5719家,建成省級以上星創天地157家,帶動增收農戶7.9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