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是主體。讓農民在自己的家鄉安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樂業,是解決土地撂荒的根源所在。
變的是不斷創新的發展觀念、方式,不變的是致力鄉村振興的精、氣、神。相信在新的征程上,福光村將進一步做大、做強花卉產業,村民的生活將更富、更好。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花卉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新寵兒。光祿鎮福光村緊緊圍繞產業促增收這一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花卉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花卉產業的發展給鄉村農旅融合帶來了新契機。中共姚安縣委書記雷波告訴記者:“花卉既是我們美麗鄉村的重要支撐,也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芬芳產業。姚安縣將以打造‘一縣一業’花卉產業示范縣為契機,加快推進姚安國際花卉農特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持續擦亮‘世界花卉看云南 云南好花在姚安’的亮麗名片。同時以花卉產業為依托,著力打造集農業觀光、采摘體驗、民宿休閑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示范產業,將姚安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生態城市。”
根據規劃,未來姚安縣將加快推進3萬畝精品花卉基地、1000畝花卉種源研發繁育基地、250畝國際花卉展示交易中心建設,力爭到2025年創建“名花、名企”5個以上,年產鮮切花30億枝以上,打造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的花卉“小航母”。
一說起姚安縣光祿鎮福光萬花風情小鎮,相信讀者已經不陌生了,每當走進那里,就像走進了一個“花花世界”,一百多種鮮花輪番綻放,是不少滇西地區游客賞花度假的旅游勝地。
但是,你知道福光村是如何從一個普通村莊“蝶變”為令人艷羨的美麗休閑鄉村,并成為鄉村振興的農村典范的嗎?
潔凈、綠色、舒適、富裕正成為當今美麗鄉村的“代名詞”,以“花”為名的福光村也正向著此美麗愿景闊步前進。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花卉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新寵兒,光祿鎮立足自然生態稟賦,將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效益農業轉變,通過打“綠色牌”“生態牌”,發展花卉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增收,走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發展之路。
走在姚安縣光祿鎮福光村的田間小道上,極目遠眺,綠如海,花如云,美如畫。在當地,鮮花產業就是村民們甜蜜生活的來源。
花開富貴有福氣
近年來,姚安縣依托自身優勢,堅持黨建引領,瞄準薄弱環節,找準發展“突破口”,精準發力,通過“三帶促三變”,推進村美民富產業興旺,形成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致富門路的良好格局。
一朵鮮花能帶來什么?對消費者而言,可能是一天的好心情。對花農而言,可能是一份收入。對某個地區而言,則可能是產業規劃的靈感和基礎。在精神需求倍增的今天,鮮花承載著超乎以往的功能,也前所未有地釋放出嶄新的經濟動能。當一束束美麗鮮花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偏居云南,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玉米為生的姚安人,通過栽花走上致富路。
走進姚安云秀花卉有限公司的種植大棚,撲面而來的是玫瑰的芬芳,工人們正忙著采摘鮮切玫瑰;在花卉分揀車間,鮮切花自動分揀流水線上,工人正在快速整理打包分揀出來的鮮切花。
這個投產不到一年的公司,到現在已生產了玫瑰鮮切花250萬枝,實現產值500多萬元。公司銷售經理謝蕓介紹:“我們引進鮮切花智能分揀設備,通過花朵開放度、花朵大小、顏色、花梗長度等要素,把進入機器的花分成了28個等級,實現了鮮花采后快速處理,確保鮮切花在分揀、定級、包裝后達到最優品質。”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基地每天用工達80人左右,附近村民就近、就地務工便可增收。棟川鎮竹園村委會團房三組村民陶光存已經到基地打工半年了,眼下她正忙著修剪花枝。休息的間隙她告訴記者:“在家門口打工,不僅可以照顧家里,而且每天有100元工資。”
2018年以來,姚安縣整合涉農資金數億元,建設高端溫室花卉基地,成功引入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云秀花卉等19家花卉企業,走出了政府投資建基地,公司入住租賃經營,農戶獲得土地租金、務工工資、資產收益多重收入的產業發展模式,讓朵朵鮮花綻放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為強化花卉產業鏈,姚安縣加大與昆明花拍中心和云投集團合作力度,投資新建和提質改造“無土化”花卉基地1434畝,引進云南潘祥記工貿有限公司鮮花餅生產線建設。截至2021年年底,全縣共發展花卉面積12584畝,培育經營主體34戶,從業人員達4200多人。2021年鮮切花產量達5億枝,實現產值8.25億元。
姚安縣文化和旅游局掛職光祿鎮副鎮長劉釤言告訴記者:“光祿鎮福光村現有溫室花卉基地176畝,分別引進眾誠、云南華冠、晟瑞農業等企業,有力推動了花卉產業的高端化、優質化、高效益快速發展。2018年成立了姚安福鑫鮮切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從業人員200多人,花卉產業呈現出了起點高、速度快、品質優、潛力大的發展趨勢。引進云南潘祥記工貿有限公司啟動鮮花餅生產線建設,成功走出了一條整合資金帶動已脫貧地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財路盈門帶福來
把土地流轉出去,坐在家里就能有收入;再到自家地里打工,又能賺到一份收入……在福光村花卉基地,村民變身產業工人,收入來得穩當又富裕。
近年來,姚安縣光祿鎮依托云南省特色小鎮、全縣現代精品花卉產業示范園創建,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為抓手, 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優勢,持續調整特色高效農旅融合產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以“千畝食用玫瑰”“千畝荷花”“千畝鮮切花”為主的現代田園花卉產業,領跑千年古鎮“錦上添花”別樣紅。
福光村花卉產業的發展,解決了當地多年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狀,實現了很多婦女回本地就業,對維護家庭和諧穩定、照管老人孩子提供了保障。
福光村民王永麗說:“現在回家在花卉基地上班好了,每個月工資最多達4000多元,足夠一家人生活開支。下班就可以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相互照應,生活也方便了,孩子學習比以前好了,一家人心里都很高興。”
何國美,家有4口人,2017年住新房,兒子在昆明上大學,女兒在姚安讀高中,家有3.2畝地租給眾誠花卉公司種植鮮切花,每年租金3240元:夫妻倆在其公司打工,每年每人收入3萬元。
“我們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拿到了‘雙薪’,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我相信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福光村民王永麗興奮地說。
“我年紀大了,到外面也不好找工作。這里的活還比較輕松,我們都做得來。”年近七旬的村民張建權說,自從村里有了這個花卉基地,他幾乎每天都來這里工作,一年下來,收入超過4萬元。“兒子、女兒都有工作,孫子孫女也不用我們操心,幸福感滿滿的。”
“忙的時候,栽培、育苗一天的用工量就達一兩百人。”花卉基地管理員李麗華說,有時候人手不夠,就到周邊的村子去找人來做事。一個花卉基地,解決了周邊幾個村村民的就業問題。
在發展鮮切花特色產業的基礎上,福光村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上,整合優化項目資金,積極推動企業與農戶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做到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通過利益聯結帶動,在引入外力的同時,激活內力,把“扶持到戶”轉變為“效益到戶”,堅持“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理念,創新“政府扶龍頭—龍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扶貧體系,村集體把每年可獲的經營收益80萬元,扣除土地租金及村集體收入后,余下的48萬元收益分紅給3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達1200元以上,實現市場主體和貧困農戶“雙贏”。
姚安縣工商聯駐光祿鎮福光村第一書記劉寶定告訴記者:“福光村依托引進姚安和卉農業有限公司示范帶動,培強壯大花卉種植基地,以帶動農戶增收、實現農戶有穩定經濟收入來源為原則,充分將特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運作模式,收益量化給村委會及貧困群眾,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和‘產銷一條龍、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
新居亮堂樂福享
火紅的五月,走進光祿鎮福光村荷福新村自然村,一棟棟白墻褐瓦的樓房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熠熠生輝,人行道邊的綠化帶里,鼠尾草和各色花朵競相開放,沁人心脾。
村民們在小區里悠閑地曬著太陽聊天。在不遠處的廣場上,擺放著的各種健身器材和體育活動設施,幾位村民邊鍛煉邊說笑,一幅和諧的幸福畫卷呈現在眼前。
“以前在老房子的時候,環境太差了,地上垃圾到處都是。還有我們這里地勢低,一到下雨就要淹起來。”村民李美瓊和我們說以前的居住環境,他們都覺得不太舒心。
荷福新村鮮花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同時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村集體資金由原來的空殼村,實現了如今的每年17萬元,村民的生活水平極大的提高,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吃穿不愁,幸福指數大大提升,何映斌家有5口人,2017年住新房,女兒上學,家有3畝玉米地租給眾誠公司種植天狼月季,每年租金3600元,夫妻倆在其公司打工,每年每人收入近4萬元。
何國禮家有3口人,2014年住新房,兒子在昆明務工,家有2.4畝地租給眾誠花卉公司種植鮮切花,每年租金2840元:夫妻倆在其公司打工,每年每人收入32000元。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老百姓最樸實的愿望。每天清晨,荷福新村村民吳永麗送完孩子,就到附近的勝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她在這里負責的是鮮切花的包裝。“我以前在昆明打工,去年開始來這里上班。現在一年多了,收入還是不錯,一個月收入大概有3000多元左右。主要是離家近,幾百米的距離,我能照管老人和孩子。我老公也是在村里跟人家修家電,一個月忙活下來,我們兩個收入在8000元左右,日子也還是過得成了。”談到現在的生活,吳永麗的嘴角忍不住上揚。盡管二人沒有到外地打工,但是四世同堂的生活過得其樂融融。
“現在我們又有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門口就業,相當于有兩份收入。而且孩子上學、出行、看病都很方便。住著感覺幸福感滿滿的,日子肯定能越過越紅火的。”何國恩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目前,整個福光村委會已經發展成為花卉產業專業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同時,依托光祿古鎮旅游業的加速發展,一些村民也經營起了農家樂。未來,姚安縣將把有機種植作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隨著宜居宜業環境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真正實現“福光村美風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