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老字號”3字,每塊牌匾背后都蘊藏著一段獨特的故事。由具有“老字號”稱謂的云南省通海縣豆沫糖糕點廠(以下簡稱“通海豆沫糖廠”)生產的“秀山牌”系列產品,作為當地及云南豆沫糖糕點行業優秀民族品牌和傳統商業文化的集中代表,出自通海的“秀山牌”豆沫糖、蕎餅等因其商業價值、品牌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備受消費者青睞。
雖然多數“老字號”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部分企業卻因機制僵化、觀念陳舊、創新不足、傳承無力而面臨發展困境。
為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充分發揮“老字號”在建設自主品牌、全面促進消費、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的積極作用,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商務部等8部門關于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意見》出爐,同時,云南省有關部門也相應制定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云南在加大“老字號”保護力度、健全“老字號”傳承體系、激發“老字號”創新活力、培育“老字號”發展動能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對助力云南“老字號”企業煥發生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海豆沫糖廠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抓住有關部門出臺政策發展意見、發展措施機遇,在堅守幾十年豆沫糖制作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使通海豆沫糖廠在行業競爭加劇、生產工藝老化、營銷模式需求變中迎來市場新變革。從5月31日起,《區域》版塊推出云南老字號企業——通海豆沫糕點廠“華麗轉身”系列報道。
堅守技藝不斷求變
近年來,國家商務部、省商務廳不斷完善“老字號”促進體系,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自2006年啟動“振興老字號工程”以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圍繞“建立老字號保護體系、促進體系和挖掘老字號內涵”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不少“老字號”企業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發展情況有了很大改善。
與此同時,隨著新一輪“國潮熱”的崛起,一些“老字號”品牌也乘勢而上,正在煥發新氣象,展現新作為。
創辦于1956年1月的云南省通海縣豆沫糖糕點廠,由當時通海縣各糖果、糕點商號、作坊共51戶公私合營組建而成,是云南省第一家規模化生產豆沫糖的企業,并于1980年注冊了“秀山牌”商標。
改革開放后,民營企業興起,為適應市場的走向與發展,企業改制重組,依舊以傳統技藝為核心,并走上了不斷探索、不斷求變的發展之路。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通海縣豆沫糕點廠自20世紀50年代創辦至今已有60余年歷史。自幼飽受滇商文化熏陶的80后“掌門人”許傳震,秉承著誠實、守信的滇商精神,使“老字號”歷久彌新,蒸蒸日上。
“秀山牌”豆沫糖因具有香、酥、脆、甜等特點,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在早期發展階段,生產豆沫糖的小企業、小作坊數量眾多、工藝簡單、規模較小,沒有產生較大的產業效益。
在此基礎上,通海縣豆沫糖廠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規范生產工藝,許傳震從父親手中接過傳承通海豆沫糖糕點廠“接力棒”后,面對行業競爭加劇、生產制作、包裝工藝落后等因素,用自己所學知識,在堅守幾十年手工制作工藝不流失基礎上,大膽在部分豆沫糖和糕點類產品生產、包裝、管理和營銷等方面進行創新,不斷將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進行融合發展,使企業走上了良好的發展軌道。
經過多年的創新與發展,通海縣豆沫糖廠目前有兩個生產廠區,一個在通海縣城東郊,專門生產豆沫糖系列,另一個在秀山街道太和街50號,專門生產糕點類產品。
走進秀山街道太和街50號的糕點生產廠區,并沒有見到流水線的機械設備,用的是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生產小蕎餅的工人坐在凳子上,身旁擺放著已經和好的蕎面,她們熟練地在圓形的模具上墊一層紙,然后隨手捏過一坨面,熟練地輕輕壓一下、翻過來,一個軟軟的圓形小蕎餅就成型了。
作為企業的第三代掌舵者,許傳震從父輩手中接過的不僅僅是“接力棒”,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他不愿讓傳了幾代的手藝丟失在機械化的流水線上,堅持純手工制作,只為了把通海豆沫及糕點的“老字號”味道傳承下去。
緊扣市場做強企業
有專家指出,對于像通海縣豆沫糖廠這樣的“老字號”企業,如何在堅守住豆沫糖、糕點手工制作傳統技藝的同時,結合時代發展在新產品研發、營銷方式上求變,這將是企業做大做強面臨的必由課題。
對此,許傳震認為,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在繼承上的創新,是創新和匠心的融合。只有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融合,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推動產品和服務品質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對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并非所有的“老字號”品牌都能“華麗轉身”。數據顯示,目前,省有關部門認定的多家“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只有20%—30%處于不斷發展壯大中。
為此,省食品協會相關專家表示,“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普遍面臨4方面困難:觀念和機制落后,不少“老字號”企業滿足現狀,不謀求新發展,創新動力不足。產品陳舊,技術落后,掣肘了“老字號”品牌商業價值的提升。人才流失嚴重,稀釋了“老字號”品牌的發展活力。現代品牌意識淡薄,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對外宣傳不夠、營銷渠道不廣、市場需求難以擴大、品牌價值和品牌效益逐步降低。
“老字號”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在傳承中創新變身“弄潮兒”?在許傳震看來,“老字號”的工匠技藝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
下一步,企業將全力扎實做好“老字號”守正、傳承工作,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傳統文化,持續加強傳承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拓寬范圍,引導更多年輕人學習、鉆研、發展各項“絕活絕技”,使得“老字號”與時俱進、基業長青。
同時,他建議,建立“創新匠心”獎,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讓中華文化的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成為制造強縣戰略的“硬利器”,成為地方經濟競爭的“軟實力”。
結合規劃與發展,通海縣豆沫糖廠在營銷方面,不僅在線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融入,特別在建立自己的實體店、旗艦店、加盟店等方面也開始發力。
“秀山牌”豆沫糖、糕點系列產品,是通海及玉溪市等地的傳統特色產品,其中,“秀山牌”豆沫糖享有行業“一枝獨秀”的美譽。
該廠生產的“秀山牌”豆沫糖歷史悠久,60余年來,該產品不僅是通海人及附近多地老百姓、消費者辦理訂婚、結婚、過生日等的必備糖,還是進出通海購買相送親朋好友的禮品。
正因如此,負責銷售的許傳恒很有信心將通海豆沫糖及部分產品在已有滇中、滇南等加盟合作基礎上,還正在做銷往云南各地及部分省外市場的規劃與布局。
據了解,該廠在傳承發展通海傳統糕點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進一步豐富產品種類,今年計劃生產的糕點有五六十個品種,其中,“中秋月餅”就達32個品種。
許傳震表示,今后將在“網絡+實體店”上發力,不斷引進人才,加強外拓力度,創新營銷模式,力爭兩年內將銷售額突破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