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八街磨南德村,5月的古彝村處處彰顯著別樣的風情,微風徐來,襲來一陣陣花果香,放眼望去,山林、田野,綠綠蔥蔥,水泥路通村達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彝族特有的墻面彩繪栩栩如生,自來水、網絡電視接到了家家戶戶,健身廣場等村民應有的公共設施也一應俱全……原來磨南德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品種單一,農業生產以小農戶分散自種為主,沒有上規模的特色產業,年輕人都到外地打工,是一個典型的“空殼村”,群眾增收難。
如今,“處處皆是景,家家有富業,人人盡歡顏”,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風貌,如一幅美麗畫卷在磨南德徐徐展開。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令人神往,村民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
鄉村新美顏,處處皆風景,自從八街街道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錨定解決人民群眾痛點、難點、堵點,磨南德整合各級、各部門補助資金,集中改造畜飲水工程,著力進行節水灌溉、戶廁改造、污水無害化處理以及照明、排水、分類垃圾收儲設施建設,綠化、美化景觀項目建設,讓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磨南德在上級黨委關愛下,從2004年引進50畝櫻桃苗提供給農戶種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各家各戶集思廣益,最終決定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農業發展思路,在鞏固提升糧食、蔬菜等傳統農業基礎上,通過技術與產業交互聯動、深度融合,提高本村村民素質和增強村民創造財富能力,大力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品牌,積極引導、扶持農戶櫻桃種植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現在櫻桃種植達200多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優化鄉村經濟結構,加大鄉村經濟競爭力,培強鄉村的軟實力,實現鄉村振興。
磨南德依托本村自然資源優勢,成立村集體公司進行運營管理,并整合鄉村振興資金,2021年3月,成立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基地根據市場需求,有序推進林下養雞,野生重樓、黃精移植等產業項目,當年就產生收入10萬余元,打破了磨南德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歷史。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磨南德是個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傳統文化保留較為完好。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磨南德打好“彝”字牌,以傳統村落保護促進彝族文化傳承,通過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等手法,繪制多彩民俗壁畫,修繕民族團結石坎路,建設民族文化廣場,打造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同時,深入培育彝族服飾、繡花鞋、彝族挎包等傳統手工藝和秧老鼓、鐮鉀舞、彝族對歌(對調)等特色歌舞表演習俗。通過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風貌展示,磨南德將文化之魂與旅游之“體”有機統一起來,讓文化傳承有載體、鄉愁有歸依。實現“旅游+文化”良性互動和共贏發展,由此,鄉村旅游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磨南德依托特色資源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特色產業經濟快速發展,群眾的生活蒸蒸日上,昔日的貧困村蝶變成了生態凈好、民富村富的新農村,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金窩窩”。